有机化工原料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做强做大我国氟化工须解三道难题 |
|
http://cn.newmaker.com
2/1/2007 10:21:00 AM
佳工机电网
|
|
我国氟化工产业“十五”期间高速发展,平均增幅达30%,目前氢氟酸、F22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2005年我国出口萤石73万吨,出口无水氟化氢9.7万吨。如何看待表象下的氟化工生产大国?日前记者应约采访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氟化学实验室陈庆云院士。
这位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50多年的业界著名专家开门见山:“产量大并非实力强,出口多其实是输出战略资源,而不是高附加值的氟产品。我国氟化工的技术水平总体上比国外技术落后很多。”陈庆云院士指出,要使我国真正发展成为氟化工强国,必须要解决技术落后、资源外流、缺乏产学研平台这三大问题。
以技术进步促产品升级
目前我国氟化工品种单调,大多为氢氟酸、F22或聚四氟乙烯,产品初级。有些企业生产数十个氟聚合产品,号称与世界同步,但真正能形成生产规模的很少,即使能生产,其质量也不如国外产品,没有竞争力。陈院士曾问过多家企业,样本中的这些产品能生产吗?回答都是否定的。国内曾有媒体报道过某企业的有机氟新产品,但据他了解并没有生产。
陈庆云说:“1979年我到美国杜邦公司考察,杜邦单单是聚四氟乙烯的品种就有十几个,而我国到目前还达不到这一水平。不是中国人做不出来,而是我们一些企业和部门没有下功夫,满足于一两个产品有钱赚,小富即安。我国目前四氟乙烯单体年产量约5万~6万吨,因为质量不够好,有些只能做‘生料带’等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国内许多大公司有研发机构,但很少见到有一流水准的产品开发出来,说明国内氟化工应用研究比较落后”。
采取措施制止资源浪费
陈庆云表示,资源外流和浪费是他最担心的。虽然我国萤石出口量比前几年有所减少,但无水氟化氢出口从2001年的1.7万吨猛增到2005年的9.7万吨。对此,陈庆云感到非常不解。他认为,我国虽然是世界萤石资源大国,但并不是没有穷尽,可供开采量只能持续几十年。国家有关部门应继续采取措施,果断限制出口。
问题还不仅于此。国内许多小企业因当地政府为了帮其脱贫,不断开采萤石或冰晶石生产氟化氢和含氟产品。在宁夏和湖南,据说不少企业用冰晶石在生产氟化氢,这些企业规模只有上千吨。陈庆云认为这简直就是在浪费资源,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实不相符。他对此忧心忡忡:“几十年后,中国的氟矿开采完了,用什么来发展氟化工?”
尽快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陈庆云院士认为,国内的氟化工企业大多是同质竞争、低价竞争、消耗原材料的竞争,一些龙头企业甚至也有这种情况。想要引进国外的顶尖技术却又遭遇壁垒。
近几年,国外氟化工公司以独资形式纷纷进入中国,抢占中国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国内企业不能只讲竞争,也要合作。他表示,氟化工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新材料学科,理应集中国家最强的科研力量重点开发,开展产学研联合就是一个有效形式。国内大企业虽然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毕竟条件有限。前些年,虽然也开展了一些产学研合作,但没有权威的平台,各方又过多考虑自己的利益,成功的案例很少。
据介绍,中科院有机所氟化学实验室有50多年历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国家下达任务,曾帮助企业开发四氟乙烯、氟离子交换膜等产品,研制航天用含氟润滑油、高比重陀螺油,这些含氟产品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作出了贡献。改革开发后,该实验室主要任务是接受国家下达的研究课题,同时培养研究生,并在氟化学研发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为企业服务开发的氟化工新产品还比较少,关键是缺少合作平台。
陈庆云认为,目前中国的氟化工产业要做强,企业和市场有需求,国内一些化工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也有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但是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来牵头组织、搭建合作平台。
|
对 有机化工原料 有何见解?请到 有机化工原料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