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制造业信息化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钢铁信息化:5000万的效益诱惑 |
|
http://cn.newmaker.com
1/18/2005 10:54:00 PM
佳工机电网
|
|
尽管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还不到20%,可是当国家做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决定后,我国的钢铁企业还是义无返顾到投入到了信息化建设的热潮中,并且“一窝蜂”似的炒火了ERP。在经历了20几年的信息化改造后,我国钢铁企业终于见到了回头钱!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最初的系统只能够实现在原有的人工作业流程之上进行电子记帐。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部分业者加强投资于生产自动化,开始考虑系统集成和产销、财务管理等业务需求,注重信息系统项目投资的效益回收—应用功能的建立,少数领先者开始引进外界咨询及技术移转,全面建设“产销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构成企业不可或缺的营运手段,信息技术已经开始从根本上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20年的期待
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经历了20余年的漫长历程,但由于系统工程建设复杂,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因此,20年来,大型钢铁企业效益回报率相对较低。据中国钢铁行业协会统计,1996年到2000年,钢铁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达到1亿元的企业占5%,如武钢、包钢、珠钢、宝钢等;达到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占2%;达到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占19%;达到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企业占10%;达到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企业占14%;达到100万元至500万元的企业占3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5%。
中国钢铁协会漆永新主任表示,“进入新世纪,我国钢铁生产开始飞速发展,钢产量连续四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1.28亿吨猛增到2003年的12.223亿吨,钢材的消费超过了专家的预测,提前达到了2.5亿吨。中国不但是一个钢铁生产大国,也是一个钢铁消费大国。” 由于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以生产为中心转向以市场为中心,因此信息化建设开始快速成长,截至2004年11月,我国钢铁行业先后有宝钢股份、武钢、衡阳钢管、上海益昌薄板(现已并入宝钢股份)、江阴兴澄特钢、湘钢、通化钢铁、天津钢管、承钢、涟钢、新兴铸管、杭钢、马钢、上钢一厂、石钢、邢钢、济钢、首钢和宝钢集团梅山等19个钢铁企业的项目在信息化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钢铁企业的庞大生产体系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远远大于一般企业信息化投入,有资料显示,我国钢铁企业的投入基本上在3000万元到8亿元不等,而其年经济效益仅在1000万元到6000万元之间,据中国钢铁协会漆永新主任分析,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的平均投资回收期在3.5年左右,我国的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在进入新时期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
尽管企业投资回报率还是很低,可是我国钢铁企业还是希望通过信息改造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且近两年部分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益回报给了更多企业以信心,漆主任表示:“2004年内计划将建成的项目有宝钢集团上钢五厂、武钢二期、西林;目前正在建设的还有:鞍钢、攀钢、邢钢二期、沙钢、昆钢、酒钢、太钢、重钢、邯钢、宁波建龙等,以上两项共计11家; 已经立项或进行立项准备的企业还有唐钢、莱钢、包钢、本钢、南京、凌源、长治等。” 可喜的变化
在经过了几年的信息化建设探索后,部分钢铁企业看到了收益。宝钢热轧产品交货期已经由50天缩短为12-19天,产品交货精度由按月精准到按周;武钢交货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到现在的30天,提前了15天;湘钢的交货期缩短一半,客户订货的响应速度由过去的数十天加快到数秒。
漆主任认为,从总体上,钢铁行业已经掌握了企业信息化的全部技术,能够把握反映行业特点的MES关键技术并且能;够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一整套路子,建设程序趋于规范。管理咨询、技术咨询、总体规划、可行性研究、基本设计、详细设计、开发实施、直至工程监理都开始进入角色。流程重组、机构改革、管理规范、公用编码、全员培训等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摆在了应有的位置。企业内外合作,国内外合作,管理与技术合作,以至公开招标,延请独立专家顾问等措施也逐步引入。
由于生产目标的转变,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实现了以客户以市场为中心的转变。满足用户需求,适应市场需要,按照订单组织生产已经成为当前钢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任务。
信息化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信息化促成了传统产业领域的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实现了一级财务核算,集中采购集中仓库管理,统一的生产指挥调度等,从而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流程再造、机构整合、岗位角色转换、员工素质提高为信息化打下了基础,促进了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武钢、湘钢等企业延续了40多年的多级财务在信息化中改了,变成了一级核算。武钢二级生产厂的18个科室精简为5个部门,公司的机构由36个减少到22个,销售、生产、技术质量也实现了一级管理,全面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用户服务水平。在信息化之前,新兴铸管有七个管理层次,在信息化之后,取消了公司和分厂的两级机关,取消了工段一级建制,实现了总经理、部门长、专业工程师和班组的管理机制,管理人员所占职工总数比例由10.8%下降到4.8%。
信息化打破了条条块块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割据,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孤岛现象,在一个全面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实现了信息共享。生产中的实时成本核算强化了财务的事中监控作用,销售、采购、项目管理和财务系统的集成,强化了企业的资金管理。武钢的产销系统建成后,货币回笼加快了3天,月财务决算由8天提前到3天。湘钢、邢钢月财务决算提前到2-4天。所有的财务数据做到了数出一门,一数多用,会计账目的真实性有了实质性的保证。质保书所需的参数均由系统自动收集处理,打印过程中无需人工介入。炼钢化学成分由炼钢化验室自动上传,前后工序可实现共享,取消了传票。产品质量异常信息数据高度共享,计算机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结束了过去人工填写经常出错的历史。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使得客户资源和工艺规程数据库化,保证了企业的运行安全。
企业信息化全面的加强了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检验标准等均是成文标准文件,由系统自动执行,根治了执行难的问题。生产周期平均减少了5天左右。准时交货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中间库存平均降低减息20%-30%。企业信息化是企业运作的安全阀。它改变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管理方式,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运营规范。信息化使财务账目数据一眼看到底,使采购、计量、检验、销售价格政策等等运作手续固化,保证业务活动轨迹有可追溯性,有效钳制了暗箱操作,防止腐败发生,新兴铸管等公司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钢铁企业信息化的“赌局”
虽然近几年,我国钢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捷报频传”,虽然企业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后也见到了效益,但是无可否认我国钢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收益仍然有限。
也许,将钢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比喻成参加了一次赌博并不恰当,然而在现实中二者却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参赌者之所以热衷于赌博多数是期待在越来越多地投入赌资后能够有所回报,而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在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后期待能有所收益;多数参赌者在入注前对形式不甚清楚,而我国部分钢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初也存在盲目跟风并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设计的现象;输的参赌者也许不会花费精力去思考究竟输在哪里,而少数钢铁企业在经历过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后仍不去思考差在哪里,不愿了解信息化建设究竟应该如何去做,这也是导致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正象漆主任所分析的那样,钢铁行业不同于传统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的产品通常可以分解为很多零部件,通过自己制造或外购,将零件装配成为部件,部件再装配成为整体。而钢铁制造过程正好相反,一炉钢可以出成用于制造成千上万个需求的不同产品。在冶炼的过程中,随时有改判的可能:在炼制过程中由于含碳量等指标目前还不能完全稳定控制,炼出的结果可能不再满足预定的某些用户的需求,但可以满足另几类用户的需求,信息系统需要对于后面的炉内精炼、连铸等一系列的过程进行改判,这个动态调整过程非常复杂。
能否给钢铁业企业从管理系统到控制系统以及管控结合部提供全套的方案,对厂商而言是一个挑战。在离散制造业能解决问题的产品、方案在钢铁业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而用户也不容易知道厂商的方案能不能解决问题,这就可能造成失利或挫折。钢铁企业的信息化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设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看到信息化的春天。
|
对 ERP/制造业信息化 有何见解?请到 ERP/制造业信息化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