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公路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调控实施细则出台 汽车生产大户迎重组商机 |
|
http://cn.newmaker.com
12/29/2006 6:19:00 PM
佳工机电网
|
|
针对国内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频频预警,国家发改委终于再发一道金牌令。12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出现在了自己的网站上,在长达三年多时间的争论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实施细则正式出台。
政策出台的直接动因是产能过剩。这一结论最初由国务院今年年初在《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中首次明确。此前在2005年12月3日全国发展改革委工作会议暨“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就对当时“汽车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表示忧虑;正式对外公开发布则是在2005年12月21日,在当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汽车被发改委列入了9大产能过剩产业之一,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官员说:“汽车行业的产能目前产大于销200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如果都建成的话,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也许用“汽车是个投资周期长的资本密集型行业”能够作出解释,此次《通知》中再次强调的汽车业产能过剩援引了一年前的数据。《通知》中说,截止到2005年7月1日,我国汽车行业已形成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的整车生产能力约800万辆,在建产能约220万辆,陆续在今明两年建成后整车总产能将突破1000万辆。2005年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1.5%,其中轿车行业72.5%。而从市场需求看,2004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汽车消费增长趋于平稳,预计今后几年,消费需求增长将会保持相对稳定。按照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十一五”投资计划,2010年规划产能将大大超过预期的市场需求,如不加以引导,潜在的产能过剩将会变成现实。
其实,对于汽车业是否过热需要调控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有关专家早在2003年就开始各执一词,只是一直都没有结果而已。直到如今,产能过剩的结论并不能信服所有人,尤其是一些企业和商家,因为他们的新车一直供不应求,动不动提车的队伍就需要排到几个月之后。
但中央政府始终关注着另外一个群体:我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数量超过100家(按企业集团统计约80家),年销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占了大头。由于汽车项目极易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为了增加GDP、税收和就业等经济指标,地方政府不惜通过一些政府行为作推手,阻止无力有效组织生产的企业退出市场。
“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并存的结构性过剩浪费了整体行业的大量资源,由于市场割据,资源配置不合理,车型之间的产能无法相互利用,使得市场需求和供给不相匹配,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到行业健康发展。据发改委统计,从2003年到2005年,国内前三家企业集团的生产集中度由49.3%下降到了46.1%,行业重组举步维艰。最近发生的大企业间的联合还远在2002年,为将天津建成中国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天汽集团与一汽集团实现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联合重组,从此以后业内再无大的动作。专家们说,只有国内汽车业内跨地区、跨部门的兼并重组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汽车业的宏观调控与今年下半年开始发力,8月1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对汽车业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降温;而在此次《通知》更是对企业经营的业绩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在控制整车项目上,除了要达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定的准入标准外,明显提高了准入条件。
但《通知》同时又明确指出,汽车生产企业兼并其他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为分厂的不受建设分厂有关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鼓励汽车生产企业联合重组,国家发改委将按照汽车企业集团的资产隶属关系整理产品公告,推进企业集团化发展;同时建立汽车生产企业产能和产销量公示制度,定期公布年产销量达不到一定数量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生产企业的产能和产销量信息;对长期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暂停产品公告。这些措施细则对参与兼并重组的大企业来说不无利好。
|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