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飞利浦专利术“中国对策” |
|
http://cn.newmaker.com
12/25/2006 9:39:00 AM
佳工机电网
|
|
企业竞争正从基于制造的优势转向基于知识的优势
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基地的今天,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专利巨头,飞利浦的专利授权行为,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中国。
DVD专利费、光盘专利费、与北大教授的知识产权官司……飞利浦的名声,在一次又一次的专利摩擦中,不断“深入人心”。
飞利浦知识产权及标准部相关人士亦承认,飞利浦的专利策略,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市场,“到目前为止,飞利浦在中国已经研发并申请了1500多项专利”。
专利授权“倒逼”效应
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的欧洲专利局的统计显示,2005年,飞利浦以4883项专利申请名列全球第一,西门子公司和三星公司分列第二和第三位。
正是随着知识产权在产业中的力量不断加强,欧美的各大公司的专利许可收入不断上升,1980年,全球市场专利许可的收入还只有30亿美元,而到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1400亿美元。
此外,专利还可以通过交叉授权、用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或者通过产品销售来获取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通过专利授权,获得巨大收益。
记者获悉,飞利浦的新光盘专利模式Veeza,在经过近一年的僵持和努力之后,也已经获得突破。
12月20日,飞利浦同全球最大的光盘生产企业台湾中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就Veeza相关专利授权签署合约。此前,另一家大型光碟生产商莱德也已经签订了相关的协议。实际上,中环和莱德的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内地。
早在今年1月19日,飞利浦就宣布引入针对CD-R光盘的专利许可新模式Veeza,以取代之前的收费方式。根据Veeza的专利收费模式,有关方面可以凭借刻印在光盘上的徽标、包装箱上的序列号,以及授权文件等三个标志,确认其是否获得飞利浦的专利许可。同时,几乎所有CD-R光盘制造商都必须向飞利浦缴纳专利费,否则其在销售和出口的过程中就将受到严格的监管。
飞利浦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新的制度,堵住那些没有经过专利授权厂商的产品进入市场。为了吸引厂商加入,飞利浦规定在2006年5月底之前参加Veeza并履约的厂商,会享受CD-R光盘专利费率下调44%的好处。但是在优惠期过去之后,台湾和内地厂商无一家加入该计划。
“中环股份的加入算是推倒了又一块多米诺骨牌。”国内一家光盘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众多的台湾大厂加入了新的光盘专利模式,那么内地的光盘生产企业也将失去谈判的同盟军,最终只能乖乖就范。
而飞利浦知识产权及标准部相关人士则告诉记者,在接下来的2007年,将这种授权模式推广到DVD光盘等其他的领域。
到中国做研发
实际上,飞利浦不仅很多的专利授权收入来自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专利申请也开始由中国研发人员研发而获得。
“到目前为止,飞利浦在中国获得的专利共超过了11000件,其中产生于中国的专利超过了1500件。”飞利浦知识产权及标准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
2005年,飞利浦决定投资4000万欧元,在上海建立“飞利浦创新科技园”,藉此在中国已有15个研发中心的飞利浦公司,将在上海建立更完善的、更具规模的、面向全球的研发基地。
据了解,该研发中心占地3.8万平方米,东亚研究实验室、应用科技、消费半导体创新中心、心电与监护系统中国研究中心和照明研发中心都将迁入该园区。目前已经有照明等研发部门开始陆续进驻该园区。
此后,飞利浦将在上海创新科技园持续大力开展投资,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就将高达4000万欧元。
在飞利浦看来,20年前,一个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最终只能通过销售产品的方式获取回报。
也就是说,在过去一个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规模的制造确立竞争优势,但是现在,大规模的制造在欧美已经逐步变为“负资产”,大量的制造已经向中国等低工资的国家转移,而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从基于生产的产业转向基于知识的产业。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研发会转移到中国进行。”上述飞利浦知识产权及标准部人士告诉记者,中国研发人员相对低廉的成本,是支撑飞利浦全球专利战略的良好选择。
|
|
|
读者评论:共有条评论,
查看全部新闻评论
贴吧 |
| |
· | 佳工网友 maker
于12/25/2006 9:41:00 AM评论说:
| | 生产线搬到中国是拿着炒锅到我们家吃饭,占你的煤气用你的资源。
讲知识产权则是拿着菜谱到我们家吃饭,吃了饭我们还要倒找他钱。
真TMD混蛋跨国公司!
|
对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 有何见解?请到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