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展区 > 汽车与公路设备展厅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汽车与公路设备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e展厅 产品库 视频 新闻 技术文章 企业库 下载/样本 求购/论坛
  市场动态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图片新闻 | 新闻评论 佳工网行业新闻--给您更宽的视角 发表企业新闻 投稿 
民族性--中国汽车政策发展的基本脉络
http://cn.newmaker.com 12/1/2006 1:25:00 PM  佳工机电网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4
汽车与公路设备展厅
乘用车/客车, 电动/混合动力汽车, 卡车/货车, 专用车, 交通安全设备, ...
今天,自主创新已经被定为国策。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以前没有这样?以后,中国汽车政策又将走向何方?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回顾中国汽车发展的脉络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汽车政策无论如何改变,其民族性的内涵始终贯穿其中。

初期的政策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汽车工业应该说是完全自主的汽车工业。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汽车工业蓬勃发展,当时的汽车品种相当多,但批量都非常小。直到上世纪80年代,汽车工业的发展遵循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于是卡车成为了当时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而轿车只有红旗、上海和后来的北京牌被保留了下来,服务群体主要以政府公务为主。

由于汽车工业起步于短缺经济时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生产问题、军队用车以及政府用车,因此更多地强调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先后建立的一汽、南汽、北汽、东风、陕汽、上汽等一批企业成为国家的骨干企业,这批企业不仅在满足国家需要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建立自主的汽车工业发展体系和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

1965年,国内人均GDP只有240元人民币,1980年也只有460元。因此,在当时建立以消费为主的汽车工业是不可想像的。1966~1980年成立一机部汽车局,当时的发展方针是:以军用为主,兼顾民用,建设“三线”汽车生产基地。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汽车工业走上了开放之路,80年代初的特点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老产品换型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80年代中期之后的主要特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走联合、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生产的道路,通过加快轿车工业的发展振兴汽车工业。这期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要不要上轿车的历史性争论,结果上轿车的意见占了上风,为今天轿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1985年,国内人均GDP只有855元人民币,轿车产量只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同年末,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宏观管理、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这个时期对产业有个概括性的说法,叫做“缺重少轻没有轿车”,轿车是企业的形象,消费群以公司商务为主。为满足市场需求,改装厂、改装车开始大批出现,进口车大量增加,大有管理失控的味道。

90年代开始,引进步伐明显加快,到去年,全球主要的汽车跨国公司几乎全部进入中国市场。1994年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以下简称94产业政策),政策的开头语这样写道:“通过本产业政策的实施,使我国汽车工业在本世纪末打下坚实的基础,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其中,对汽车工业进行宏观管理的思想没有任何改动,同时加强了控制的色彩,这也是过去多年来始终在政府官员们口中念念不忘的一句话:“治理散、乱、差”的基本依据。

发展中不变的主题

“94产业政策”的一大贡献就是使得国家资金得以集中投入到几大集团,并使大集团很快能聚集一定的实力。但是,人们对产业政策也提出了很多意见,一则过度的管理造成了市场没有充分竞争,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一则是指责以技术换市场,不仅没有学到技术,反而丢了大量的市场。

入世以后,被人们指责的第一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从吉利、力帆等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可以看出,从众多原来非轿车企业得以生产轿车也可以得到证实。第二个问题,之所以形成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环境,核心的原因是当年我国的自主开发能力太弱。开发实力最强的一汽集团,其小解放经过7年的自主开发,结果在市场上被五十铃产品打得一败涂地;而在轿车领域,连自主开发一辆和夏利同等水平的轿车都做不到。显然,引进技术、虚心学习是惟一的出路。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在自己实力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的情况下,不开放市场无疑是坐以待毙,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与跨国公司共舞,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从而获得生存并逐步成长起来。今天,我们在赞扬中华、奇瑞、吉利取得成功的同时,不应忘记,合资企业的诞生为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零部件生产基础,使我国大批零部件企业得以跟上国际汽车工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诞生了一大批不同经济成分的零部件企业。当我们指责“94产业政策”限制进入的同时,应该看到“94产业政策”对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要求,正是这个要求使我国获得了零部件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同时应当注意的是,当时的“以市场换技术”,主要换的是生产技术,开发技术是外企不会转让的,理由很简单,跨国公司不会容许在中国市场上培养其自己的竞争对手,他们需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销售他们的品牌产品。

而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扩大和成熟,我国对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大众进入中国的时候承诺的是帮助中国建立零部件工业;通用进来的时候承诺的是在中国建立开发中心;丰田进入中国,不仅先保证新产品有40%的国产化率,同时将NBC平台的技术向中方公开、供中方使用,将高档轿车Majesta的技术带给中方,以帮助红旗的开发。

在消费政策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以前几乎不可能有私人购买汽车、到控制购买,再到取消国家定价、最终在产业政策中规定:鼓励私人购买,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强力增长。到去年末,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汽车已经从展示公司形象到私人奢侈品,到现在私家车的普及;轿车的产量从1960年的5辆发展到今年的400万辆(预估),我国汽车市场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汽车制造从无到有,到现在能生产世界上的高档轿车,产业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纵观从建国到现在的政策走向,从汽车产业的萌芽到现在将自主开发作为国策,汽车工业的发展贯穿始终的只有两个字———“自主”,在资金运用方面也是两个字———“集中”,在市场控制方面贯穿着一句话———“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步开放”。

未来的走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汽车产业的自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今天汽车工业的重要性已经足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了。从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初关于跨国公司在国内设立合资企业的限制,政策规定一家企业在中国最多只能有两家合资企业———防止出现垄断;这就能理解,为什么要求中方企业在合资时所占有的股份必须不小于50%———保证我们的话语权。

我们不妨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未来的汽车产业政策。首先,由于汽车产业资产结构没有根本的改观———以国有资产为主,国家依然是汽车工业最大的股东,因此“管理”依然要延续,只是表现的方式有所不同;其次,由于汽车工业已经关系到中国经济未来能否持续增长,因此“自主”将贯穿始终,中国不可能走巴西模式,也不会走韩国模式和日本模式,中国将形成自有的模式———在开放中寻求自主的定位,形成自立于世界汽车工业列强之林的自主的汽车工业;第三,由于所有的跨国公司已经进入中国市场,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引导,我国已经可以自主开发中级轿车,因此,哪个企业撼动“自主”这个核心,哪个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第四,随着经济拉动方式的转变,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同时由于能源和道路等硬件的限制,政府对轿车的发展将采取既不鼓励也不限制的措施;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中国汽车工业不仅要满足自给自足,而且要通过国际市场拉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出口将是未来的方向,“内战英雄”将不会得到奖赏,而出口冠军才是英雄。

总之,政策的一切变化都以是否符合中国经济增长为前提条件的,是以保证中国大量就业为前提的。尽管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政府对汽车产业也不会任由“市场配置资源”,包括美国政府对汽车产业也是给予坚定的支持,德国是如此,日本也是如此,没有哪个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会任由汽车产业落入他国的控制之下。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汽车与公路设备的新闻:
·Feintool赢得中国著名燃料电池制造商的重要订单 9/6/2023
·[图]从实验室到试验场:罗德与施瓦茨携手奥迪进行C-V2X道路交通场景测试 12/8/2021
·英国 Impression Technologies 与德国Fischer集团达成HFQ®核心技术合作关系 8/29/2019
·西门子推出革命性创新验证计划,加速自动驾驶车辆研发 5/31/2019
·西门子携手成都打造中国“汽车硅谷” 5/23/2019
·[图]劳易测电子携手ATC汽车峰会,聚焦汽车制造人机协作安全解决方案 4/3/2019
·预计国内外车用橡胶件需求量将大幅上升 4/6/2010
·美航天局介入调查丰田故障 4/6/2010
·ARIS MashZone 10分钟内创建完美在线报告 4/5/2010
·LG化学投资50亿建韩国首座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厂 6/16/2009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展区 > 汽车与公路设备展厅 > 汽车与公路设备新闻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5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