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通信/网络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大陆企业手机零部件市场严重缺位 |
|
http://cn.newmaker.com
11/16/2006 9:30:00 PM
佳工机电网
|
|
95%市场为境外厂家占据
一个巨大的手机市场给整个手机产业链注入无穷的活力。
2006年全球手机产量将突破10亿部,其中中国产量在3亿~4亿部左右。其中70%以上的产值是由手机上游零部件厂家所创造的。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上,尽管神奇般跑出一个中国企业——AAC声学科技,但在整个手机上游部件产业中,绝大部分的零部件厂家还处在产业链末梢,赚取微薄的利润,挣扎在生存和死亡的边缘。
水清木华公司研究总监周彦武指出,由于技术积累等多方面影响,大陆厂家在手机上游零部件市场缺位严重,95%市场被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厂家所占据。
市场份额不容乐观
手机里的元件可以分为主动元件(半导体元件和显示屏)、被动元件(电容、电感和电阻)、结构件(手机外壳和PCB板)、功能元件(电声元件、振动马达、显示屏、电池、天线)四大类。
其中,半导体元件包括基频、内存、应用处理器、电源管理、射频、相机模组等,大概占手机成本的50%以上,这部分被欧美企业把持,比如德州仪器、高通、爱立信、NEC和英飞凌等。
“半导体元件厂家门槛很高,特别在射频和模拟IC领域,欧美厂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也是毛利率最高的领域,平均毛利率在30%~40%之间,有些模拟IC的毛利率最高达70%。”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资深人士指出。
周彦武表示,被动元件领域和结构件则是中国台湾和日本人的天下,高档产品日本人包揽,中国台湾负责低档产品,而在功能元件中,除了AAC公司独树一帜外,也基本上被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所划分。
利润下滑
“产业环境太恶劣了,竞争激烈直接导致利润下滑严重。”麦科特光电公司(下称“麦科特”)总裁李立新透露。
去年前年国产手机的集体大溃败,进一步打压手机零部件的利润空间,使麦科特这部分业务举步艰难。然而在2004年上半年,麦科特业务收入2.6亿元,仅手机摄像头一个项目就实现净利润2600多万元。
麦科特的现象并不是独有的。
在深圳、东莞原本有很多做手机外壳的工厂,这两年也沦落成为“黑手机”工具,因为一些致力做品牌的国产手机厂家在意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后,转投到质量更好的台资和合资工厂。
“真正中国本土企业做手机外壳的,而且具备一定规模的并不多。”天时达模具车间主管俞亚兵透露,天时达有塑胶、模具、喷油丝印三个生产厂,具备生产了手机外壳的所有条件。目前每月出产50万~60万套手机外壳,绝大部分供应天时达手机。
如果一款手机产量达到30万部,而手机外壳的价格仅占1元左右,如果是50万部,价格就会下降到0.5元左右。
《第一财经日报》从多个渠道了解到,除了半导体零部件外,绝大部分手机部件的利润已经变成微利,毛利率均在10%以下。
“我们的毛利率在5%左右。”主要供应手机用的电阻电容的湘海公司负责人杨林表示,即便是到电阻电容这个层面,大陆厂家的质量仍然略逊色于境外厂家。
新希望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大陆本土企业在手机上游部件的前途暗淡,一些新的希望也正在崛起。
“我们的手机电池已经做到中国的NO.1,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国际品牌的供应商。”比亚迪(1211.HK)总裁办主任王珍表示,在业务发展成功采用了“袋鼠式有效复制”,由最初的镍铬电池,到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再扩展到手机零部件。所谓“袋鼠式有效复制”,是指每一项新的业务都是在前面的“育袋”中哺育出来。
据介绍,比亚迪从手机电池制造成功切入到手机部件制造,主要基于原有技术和客户的积累,目前比亚迪生产的手机部件包括液晶显示屏模组、塑胶壳、键盘、柔性电路板、摄像头、振动马达等,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京瓷、波导、联想等手机大品牌的供应商。
根据比亚迪2006年中期业绩报道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公司营业收入达到56.83亿元,其中电池收入为19.22亿元(占33.8%)、手机部件收入21.04亿元(占37%)、汽车收入16.56亿元(29.2%),而手机部件已经成为比亚迪业务排名第一的业务,首次超越了其电池主营业务。
|
对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