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公路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汽车自主创新切勿沦为“模仿秀” |
|
http://cn.newmaker.com
11/3/2006 1:10:00 PM
佳工机电网
|
|
近年来,自主创新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小车企也纷纷打着自主创新的旗号干得热火朝天。但有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在呼声最高的自主品牌中,真正从内到外称得上自主创新的车型可谓凤毛麟角。
从几年前的丰田起诉吉利、本田起诉双环、通用起诉奇瑞,到近日的戴-克将“城市精灵”送上法庭、中大客车涉嫌抄袭尼奥普兰等等事件中不难发现,中国的汽车圈里从来就不缺少知识产权纠纷,真正缺少的是自主开发。
当然,越来越多的国外车企状告中国企业侵权,可以视作国外车企在价格方面无法与中国相抗衡,进而使出的“新策略”。但是,我们也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的自主品牌有多少专利可以拿出手来?我们有多少先进和可靠的核心技术研发出来?我们又为汽车的消费群体奉献出了什么?
看看我们的企业吧,换个车标就叫自主创新?从国外破产企业收购来的车型也叫自主创新?模仿借鉴甚或抄袭来的车型就更叫自主创新了?时下口号喊得震天响的“自主创新”,不仅被当成了某些企业炒作的噱头,也被当成了企业领导和地方官员歌功颂德的政治业绩。在某些企业的眼里,自主创新甚至成了“模仿”的代名词,这无疑是对自主创新的曲解和亵渎。
诚然,各国的汽车工业在发展进程中都存在互相模仿、互相借鉴的过程,但是关键在于对借鉴度和借鉴时间如何把握。如果借鉴度和借鉴时间是无限的,产业的发展将受到很大影响,国内外企业都将为此付出代价。目前,从国内车企频繁被国际厂商指责抄袭的事件上,反映出了我国汽车自主设计工业的疲软和无力,同时也说明我国汽车企业的借鉴度和借鉴时间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企业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做法。若没有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自主创新也无从谈起。
还好,我们欣喜地看到,当某些企业被知识产权官司缠身的时候,国内也有一部分企业在脚踏实地地进行着自主研发,长安汽车就是这其中的“凤毛麟角”。在长安汽车眼里,外资合作伙伴不是摇钱树,而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再看看长安汽车重视研发的程度,以至于不惜血本把研发中心设在了“汽车工业的摇篮”欧洲。从引进技术、消化吸引、二次创新、联合开发到完全自主研发,长安汽车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国内企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妨静下心来探讨一下“长安模式”,不仅产品技术要创新,思维方式也要创新。
日前,从“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高层论坛”传来好消息,国家将出台多项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如对创新企业予以财政、税收等全方位扶持,改革国有汽车企业现行业绩考核机制……等等,把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力争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铺平道路。
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汽车企业不应仅把“自主创新”当作一句空口号,更不能以“创新”之名行“模仿”之实,最重要的是付诸行动,使之成为整个国内汽车行业实实在在的行为。
|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