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展区 > 生产加工服务展厅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生产加工服务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e展厅 服务项目 视频 新闻 技术文章 企业库 下载/样本 求购/论坛
  市场动态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图片新闻 | 新闻评论 佳工网行业新闻--给您更宽的视角 发表企业新闻 投稿 
努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
http://cn.newmaker.com 10/26/2006 11:28:00 AM  中国社科院工经所 吕政 刘勇 王钦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3
生产加工服务展厅
机械加工, 铸造加工, 焊接加工, 切割加工, 激光刻字, ...
多年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例如,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以及经营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一。近年来,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投入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升高,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

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本文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以国际经验的归纳和比较为基础,全面解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最后,从消除进入壁垒、强化分工优势、促进产业关联、推动服务业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制造业企业将其内部的非核心的服务性经济活动外包给专业的服务商来做,不仅使企业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内部的服务项目不断地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专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时也使得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外部化。实际上,就是制造业企业将一系列以前由内部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活动进行垂直分解,实施外部化,将研发、设计、内部运输、采购等活动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企业。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包括人力资源、后勤、采购、工程、营销和销售功能等业务流程的全球外包市场,到2006年收入将达到1.2万亿美元。

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一现象本身来看,伴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将自身价值链的一些支持活动,甚至是基本活动都外包出去。这些外包出去的业务就逐渐形成了独立的产业,进而又推动制造业企业将更多业务进行外部化,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建立在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以及企业外包活动的发展。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内部化、外部化的概念引入,就可以发现,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本身就是内部化、外部化活动特征变迁的过程。在这里,我们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种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详见图表1)。

人类社会经过工业社会发展到后工业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相应地经济活动也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并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投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实际上,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同时,服务产业化的趋势也逐渐明朗,某些信息产品可以像制造业一样批量生产,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例如,IBM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成功由制造型企业转型为服务型企业等均有力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关系。

另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生产性服务在制造领域的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最初以辅助管理为主的润滑剂作用,发展到20世纪70~90年代以管理支持功能为主的生产力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向以战略导向功能为主的推进剂作用(详见图表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产业总量较小、地区差异大、投资不足等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全球物流业年均增长7%以上,高于同期GDP增幅。2003年,全球物流市场规模达3.5万亿美元。就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而言,从2000~2004年,全球信息服务业的规模从6660亿美元增加到11740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13750亿美元。同时,从区域市场的未来发展来看,北美和欧洲信息服务业将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而亚太地区将成为重要的信息服务业新兴市场。就生产性服务业而言,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仅以研发服务业为例:1996~2004年间,美国研发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9%;1990~2001年间,加拿大研发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1996~2001年间,英国研发服务业的年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6.8%(详见相关链接)。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的推进速度明显加快,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1997~2004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6%,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产业总量仍然不足,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由1990年的43.5%降至2003年的37.4%,比美国低20多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份额过高,200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17.4%,明显高于美国(7.9%)、日本(8.8%)、德国(8.8%)的水平;地区发展差异拉大,东部地区占全国产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8.0%,增长贡献率达60.4%;新兴服务业投资不足,大量投机性资本涌向房地产业,2004年房地产业占服务业投资比重41.9%,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只有6.1%;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进入仍有种种壁垒和限制,2005年生产性服务业吸收外资71.3亿美元,只占全部外资的11.8%。

制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总体上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改革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发展动力;工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城市化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没有形成有效集聚;缺乏有效的区域分工和协作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性歧视。

市场化程度过低缺乏发展动力

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一些行业对非国有经济和外资也没有完全开放,较高的进入门槛和狭窄的市场准入范围将绝大多数潜在投资者拒之门外,甚至其他行业的国有企业也难以进入。所有制结构单一,造成服务业部门资源流入不足,弱化了竞争机制在产业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其结果是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

生产性服务需求不足

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影响,我国工业经济中相当数量的企业还在采用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竞争策略主要依赖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工业企业产业链过于侧重实体产品的生产,外包项目主要以产品生产为主,外包服务不多且涉及面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市场销售、人力资源、外购信息技术等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偏小。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来说,由于劳动用工体制僵化,业务调整和人员精简还面临着高昂的交易成本,导致对外包服务需求不足,也束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外企与本地经济关联度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本地各类廉价资源对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逐渐成为东部沿海地区越来越普遍的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为明显的局限性,即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的产业关联薄弱。外资制造业中加工型、出口型、生产型企业居多,而且大多属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组织体系中的封闭环节,产品线和产业链延伸不足,呈现“二少一多”特征。即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而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物流服务等商务服务,也表现出明显的外向化特征,使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内在的产业关联被割裂,产业链向服务业增值部分的延伸受到抑制。

没有形成有效集聚

一般说来,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与城市规模联系在一起。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城市对工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效应,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和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

缺乏区域协作机制

随着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能力的大幅提升,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基础不断被瓦解,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体系越来越具有经济性和现实意义。但是,作为各城市互设壁垒、低效率同质化竞争的制度基础,分税和分灶吃饭的财税体制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也出现了工业领域的“顽症”———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例如,以长三角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机场数已达每万平方公里0.8个,超过美国平均数0.2个,已经成为国际上机场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江苏段南京往下内河港口林立,能力一扩再扩,现拥有万吨级码头泊位100多个,但大多货源不足、浪费严重。

存在政策性歧视

在分工和专业化机制的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从工业内部独立出来,通过外包方式演变为专门的产业形态,这既是我国工业发展高级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环节。生产性服务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专业化的服务质量及其成本水平能否使工业生产效率得到改进,这也应是相关政策取向和措施选择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但是,目前服务业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政策性歧视问题,对产业发展构成了明显的束缚和抑制作用,如在一些服务业领域的开放上也存在外资“超国民待遇”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国有企业和外资,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尤其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介入,必然会给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六大途径

针对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需要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入和强化市场竞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加强区域协调,构建职能划分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层级区域分工格局。

消除体制性障碍

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通过税收优惠、放宽审贷条件、项目融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管体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统筹管理,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工作,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

打造分工优势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的分工优势,就是要对重点行业实施税收优惠。如研发、设计、创意等技术服务企业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要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加强产业关联

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围绕外资制造业,有针对性地吸引关联性外资服务业进入,变单纯的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同时,建立健全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支持自主创新

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以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

推进集聚式发展

从深化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等方面,打破束缚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同时,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区域性集聚。尽快消除针对服务业的政策性歧视,对生产性服务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

构建层级区域格局

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并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健全市场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区域发展的利益调整机制,对区域协调中可能发生的地方利益流失尝试引入补偿机制。依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形成城市间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名词解释: 生产性服务业

1975年,国外学者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Services)概念,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和机构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中间需求性服务业(而非最终需求),并且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在这些方面的认识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括具体活动的外延上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依据“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分类。

相关链接: 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国家,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首先是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和保障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制定了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另外,在促进商务服务业发展方面,美国、英国、日本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从制度上保证了商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

其次是行业协会建设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的物流协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做好物流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物流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

第三是完备的基础设施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性服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德国政府不仅提出了长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两头衔接与集疏以公路运输为主,做到宜水则水、宜路则路,多式联运的运输战略,同时还把大力培育和建设货运中心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

第四是人力资源开发是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因此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都建立了多层次的人才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同时,在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倡导下,还全面开展了在职教育,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生产加工服务的新闻:
·IBM组建GIO联盟切入制造服务业 9/25/2006
·2006中德企业机械外包项目对接会下月举行 8/15/2006
·首届全国数控技能赛决赛正在北京举行 10/19/2004
·工艺掣肘 装备制造业发展受阻 10/13/2004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服务/培训/工业设计展区 > 生产加工服务展厅 > 生产加工服务新闻

对 生产加工服务 有何见解?请到
生产加工服务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