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照明/健康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数字电视 如何挣脱“为转换而转换” |
|
http://cn.newmaker.com
9/28/2006 10:53:00 AM
佳工机电网
|
|
2006年是中国的“数字电视年”,有线电视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分配和接收都正在实现全系统数字化。
尤其是去年“青岛模式”的成功,使得广电总局也吃了一颗“定心丸”。去年10月,“青岛模式”在全国大力推广,广西、海南、北京、上海等一大批省区市都在陆续实施有线电视整体转换。
然而,轰轰烈烈的“整体转换”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令广电总局尴尬的是,一边是地方有线和运营商的热情高涨,一边却是用户的冷眼旁观。
2005年,广电总局曾下达了一个3000万的数字电视用户目标,后又下调至1000万户。但是直至今天,广电总局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字电视用户总数距离这个目标依然相距甚远。
“青岛模式”的尴尬
在2003年6月进行首批城市试点的时候,广电总局推出多种模式竞争,包括“青岛模式”、“佛山经验”、“杭州做法”等。
“青岛模式”的做法是“免费发放机顶盒,关掉模拟电视”。2004年底,青岛有线电视数字化用户突破15万户,2005年9月率先在全国实现将全部的模拟电视用户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
因此,广电总局最后决定在全国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时推广“青岛模式”。
据有关媒体报道,青岛广电局得到了广电总局和青岛市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在广电总局的担保下,国家开发银行为青岛广电提供了3亿元政策性贷款;2004年财政部、税务总局也联合下文,免征2005~2007年青岛市有线数字电视收入营业税。
“青岛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国家贷款支持和免费更换机顶盒,然而,这也给其在全国的推广造成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北京、上海两个城市都拥有400万~500万有线电视用户,然而到2005年底,北京市仅发展了1.7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上海也只有6.3万户。
另外,“青岛模式”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先集中力量完成转换,做完以后再考虑其他增值业务”。这也是目前广电行业盛行一个观点。
天柏公司董事长吕品告诉记者,一个不好的苗头是,在很多跟进整体转换的城市中,“为转换而转换”的现象开始逐步显现。这种指导思想产生的直接行为就是尽量压低机顶盒价格,只要功能满足最基本的收视需求就可以,而这为转换以后增值服务的开展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吕品说:“没有持续业务支撑能力的数字平台,转换完成之时就是新烦恼产生之日,运营商不得不重新考虑平台的升级换代。”
融资还贷困惑
青岛有线电视一位资深技术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青岛模式”的推广具有两个亮点,一是借鉴高速公路经营的“BOT”模式,即前期贷款投资,靠后期收费返还;一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拿”到盒子。
据了解,当时具有同样功能的盒子市场价格为1000元,而青岛有线所采用的盒子成本价不到500元。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视听新媒体研究所所长董年初说,数字电视的发展其实一直在探讨良好的业务模式,广电对负债运营还不适应,这是一种正常靠后期收费返还的模式,适当负债也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关键是数字化能提供哪些服务。
在整体转换过程中,机顶盒是最大的一笔投资。青岛一位有线资深技术官员说,盒子成本占整个成本的95%左右。而目前机顶盒的成本主要受制于元器件价格,为了降低机顶盒的价格,只能降低元器件的规格配置,于是机顶盒各项软件性能指标也将随之下降。实际上,数字电视的真正首要目的是打造基于电视的信息应用平台,简单的接收产品显然无法承担载这一重任。
对广电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的收益模式,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总经理沈向军表示质疑,他认为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必将给广电系统尤其是广电网络运营商带来巨额负债,这将成为不可承载的负担。
参与青岛数字电视转换的一个投资商告诉记者,广电想靠数字电视来颠覆整个中国电视经营模式。
因此,他只能希望转换之后能更早地产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能得到整体提升。
双向改造风险
当“整体转换”后的数字电视初现端倪,轰轰烈烈的“双向改造”工程又紧锣密鼓地上马了。
青岛有线资深技术官员表示,中国是最早做双向改造的城市,基本是通过以低成本扩张实现。
据吕品介绍,青岛将原有有线网络重新利用起来,利用光纤干线网,把光纤延长到楼道小区,为全城双向打下了基础。这样每户的成本不到200元。
同时吕品认为,双向网的最大风险在于有没有足够多的增值业务可以收回成本。双向网本身就是为增值服务改造的,如果没有增值服务,即使完成了双向网改造,那也只是形象工程。
吕品担心,2~3年内这些双向网改造的城市是否都能够收回成本。按目前的技术更新规律,双向网技术领先优势大概在2~3年,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双向网上的投资是买了一个时间差。3年后,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发展,种种相关技术的出现与更新,双向网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据记者了解,青岛在进行“整体转换”过程时,机顶盒价格为是500元,数字电视收费每户每月22元,比原来的12元提升了10元,一年就收回120元。按这种速度,需要四年多的时间才能收回转换成本。而“整体转换”之后的双向改造即使是不到200元,也很难在3年内收回所有成本。
如果机顶盒具备良好的增值应用空间,老百姓会因为数字电视真正发挥了信息化终端的作用而大大提升满意度,广电部门也由于开展了多项增值服务而获得了更多收入。如果机顶盒不能支持双向改造之后的增值需求,就必须每一个原机顶盒都要加一个新盒子,或者换掉原来的盒子,这与预留空间的机顶盒差10倍的投资。
据了解,升级只要几十元,而换掉一个盒子或者加一个盒子,却还需要至少500~600元。而电信系统具有天然的双向功能,其系统有语音服务收益保底;而广电必须要有广泛的收益来支撑,否则只是一个仅供摆设的花瓶,没有实用价值。
趋同化之争
2005年,数字电视遭遇了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网络电视(IPTV)。中国电信、中国网通首先选择了数字电视进展迟缓的那些“空档区”抢先下手。记者也了解到,今年上海文广势必将得到10张地方牌照。
有业内人士表示,广电对现行的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改革,也必将对以电信为合作商的IPTV构成一定的冲击。
行业内资深专家指出,电信支持IPTV,广电实施双向改造。从资金角度讲,肯定不能比较。去年电信是1万亿元的收入,而广电一共才800多亿元。因此资金灵活度上电信IPTV明显占优。沈向军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这么强大的主体如果跟我们广电分散的主体展开竞争,我们广电网就不是对手。”因为5年以后电信的综合宽带网建成、3G网建成,而广电仍然以不规模化、不集约化的状态与电信进行大规模竞争,广电仍然没有前途。
中科院资深IPTV专家侯自强也表示,IPTV是电视业务的延伸,是电视媒体向网络新媒体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虽然发展IPTV最初是由电信方面提出的,但是电信经营IPTV的许可是通过与拥有许可证的广电的上海文广集团合作得到的。目前在一些地方出现了IPTV与有线电视数字化转移争夺用户的局面,用户如果要同时接收数字电视和IPTV需要两个机顶盒,显然是不合理的。
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广电没有抓好数字电视和IPTV融合的统一业务的部署。广电不应该将IPTV看成是和自己竞争的业务,相反应该将IPTV看成自己必须做的业务。
出路何方
董年初认为,对于内容提供商在数字电视、IPTV的具体盈利模式,需要通过与广电运营商具体商讨,国家不会有硬性的规定,最重要的还是看谁能吸引更多的用户。因此无论是数字电视,还是IPTV的发展,最后竞争力一定都是体现在综合服务上。
董年初说,政府的作用是在政策上如何协调好、引导好,靠差异化使两者有序竞争。目前阶段,数字电视侧重提供普遍性服务,IPTV更多的是突出个性化。
因此,如何开发更多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吸引用户,争夺更多更优的内容合作商,是双方下一步竞争的关键和重要出路。
青岛有线资深技术官员也承认,青岛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现在最难的也是增值服务,目前数字电视的增值服务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用户需求。
尽管目前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虽然困境与迷雾重重,但并不悲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向记者指出,双向改造和增值服务仍然是广电发展寻找突破的重要途径,广电网的出路必然是进行双向改造,但必须跳出“为转换而转换”的怪圈才能最大限度控制双向改造风险,提高效益。
沈向军也表示,推进三网融合,就必须要全程全网与电信部门竞争。五年后电信的综合宽带网建成,3G网建成,那时电信运营商是在庞大的盈利基础上建设的,如果广电不规模化、不集约化,那么就没有前途。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高清数字电视增长已经超过了180万台,而今年的预期是500万台。传媒和上海文广的两个数字付费高清频道纷纷在各地落地,国内各大终端厂商也在积极推出高清数字机顶盒,高清无疑是数字电视时代最具有诱惑力的业务。
|
对 家电/照明/健康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家电/照明/健康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