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屈贤明:自主创新有六条“捷径” |
|
http://cn.newmaker.com
7/20/2006 12:27:00 PM
佳工机电网
|
|
“十一五”规划中将“自主创新”被摆在未来战略棋局的重要位置,于中国来说,实是时势使然。然而,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又如何才能突破以往单纯引进的发展轨道,建立自主创新的新模式?这些无疑都是目前企业急需了解的问题。为此,7月10日本报记者专门访问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战略研究、规划起草、配套政策制定全过程的专家,《规划纲要》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原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屈贤明。屈贤明对记者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阻碍自主创新战略的难点
《中国工业报》:国家强调自主创新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屈贤明:日本的经验以及拉美现象给人以启示。日本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们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二战后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而拉美国家的遭遇却截然不同,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20年里,拉美国家由于过度依赖引进国外的设备和技术,进而形成了对外资的严重依赖,导致债务危机肆虐、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差别日益扩大、政局不稳。
这两个前车之鉴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人才及创新是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才能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中国工业报》:目前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什么?
屈贤明:我国自主创新从建国起走到现在,历经了55年的奋斗,却始终没有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仍停留在引进技术这种创新模式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主要有5个方面的问题:
宏观调控不力,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管理:一是缺乏完整、系统、有效的政策,现行的一些相关政策难以形成调动企业加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二是没有形成一个集中对外、统一引进、联合消化吸收的格局;三是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追求局部利益,片面重视技术引进而忽视了消化吸收,重复引进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
引进技术总体水平偏低,引进的核心技术偏少。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输出的绝大部分技术属于二流的,在一些涉及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方面,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封锁。
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高。我国企业与外商洽谈引进技术时缺乏谈判能力和主动权;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更是由于技术能力的不足,只能停留再模仿、小改小革、提高国产化率这样一个低层次上,不能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引进技术有钱,消化吸收再创新没有钱。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的报告给出了1991~2002年我国消化吸收费用仅相当于引进技术经费的4%~9%,如2001年为6.87%。目前,我们没有收集到机械行业的数据。据机械科学研究院1997年对289项机械行业引进技术项目消化吸收情况的抽样调查,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0.36,高于全国统计数据。而国外通常是引进1美元的技术,要花2~4美元的投资进行消化吸收,如日本和韩国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三倍于技术引进的资金。没有足够的消化吸收资金作保证,就谈不上自主开发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开展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联动体系没有形成:一是消化吸收与国内自主开发衔接不够,一些重大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很少被纳入到国家科技计划之中;二是重大技术装备的用户与制造商脱节,不能同心协力进行消化吸收;三是作为消化吸收主体的企业,无力开展此项工作,又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不愿吸收科研单位和高校参加,形不成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联合消化吸收的体制。
自主创新的六大模式
《中国工业报》:机械制造企业如何能够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实现突破?
屈贤明:其实我国以前也有一些自主创新的成功案例,根据这些案例总结出的经验,我认为目前自主创新行动的展开可以遵循六大模式。
联合引进、联合消化吸收的国家推动模式。运用该模式取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就是我国大容量火电机组设计制造的成功。1981年,我国从美国西屋公司、燃烧公司引进了亚临界30万千瓦、60万千瓦汽轮机、电机、锅炉、部分辅机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从美国依巴斯科公司引进相应的电钻工程设计技术,从10个国家引进了128项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派出近千名技术人员到8国39家厂商进行培训;近万名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工艺试验,转化了千万张图、上千个计算程序、攻克了上万个工艺难点;国家投资1亿美元及30亿人民币进行工厂改造。
经过300多家主辅机企业7年努力,引进型第一套30万千瓦、60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大容量火电机组设计制造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国产机组已成为电力建设的主力机组,我国80%的发电机组是国产机组。
打捆招标,联合投标,联合设计,转让技术,以市场换技术模式。三峡水电机组、42套重型燃气轮机,都采取了打捆招标,以市场迫使外国公司转让技术。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国内研发的相结合,实现了完全由我国设计制造的三峡水轮发动机组。
“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循序渐进模式。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按"一学、二用、三改、四创"的模式,学习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由以测绘纺织为主要目标的低层次消化吸收上升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消化吸收阶段,进入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该公司已掌握了核心技术-透平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具备了第二代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和批量生产能力。
引进人才,借鸡下蛋,借洋鸡孵土鸡的模式。沈阳黎明公司再R0110重型燃气轮机研制过程中,吸收了乌克兰16位专家,与中国技术人员组成联合研制小组。这为后来研发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东软集团从硅谷引进美国专家为总师,半年就解决了CT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沈阳机床公司从日本本田公司聘请了刚退休的一流的机床设计专家池田友山先生到公司工作,给他配备了6名工程师和1名翻译,组成池田工作室,不仅开发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同时培养了一支优秀设计人才。
改进创新相结合,跨越式发展模式。华为发展通信设备之路很值得借鉴。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电信市场"七国八制",电话网采用的都是进口设备,装一部电话非常困难。华为作为民营企业,孤注一掷,1992年决定在跟踪模仿贝尔等国外数字式程控交换机的基础上,大投入研究开发国产数字式2000门、1万门交换机,并且在采用光缆、开发了新型过压保护器件等方面领先国外,带动了1994年我国程控交换机的群体式突破。
以系统集成为抓手,带动成套设备集成能力的突破。成套能力薄弱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突出薄弱环节,常常是通过引进技术实现了大部分单机的国产化,但工程总承包却落入外商手里。鞍钢在开发1700热连轧生产线和冷轧生产线时,另辟新路,从连轧工艺流程入手,由鞍钢进行技术集成,负责工程总承包,联合一重等企业提供单机和配套产品,实现了热连轧和冷连轧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和工艺产控制技术及总成能力的突破,不仅节约了大量投资,而且在该领域形成了极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