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公路设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汽车国际认证互认是开始行动的时候了 |
|
http://cn.newmaker.com
7/1/2006 10:43:00 AM
佳工机电网
|
|
近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产品三处副处长任国勤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表示:“要努力争取在零部件的认证方面最终实现零部件国际认证的互认。”将汽车认证互认问题引入人们的视野。
事实上,去年,商务部科技与产业司副司长张骥也曾提出这个问题,他介绍政府部门将加大支持汽车产品出口力度的体现之一就是“在重点出口国要建立国与国之间的互认,为出口企业提供方便”。
促进汽车认证的国际互认先后被两位政府官员论及,是不是说明我们到行动的时候了?
企业呼声高
中国重汽国际合作部部长宋进金接受采访时说,从数量来讲,重汽出口到需要认证的地区的产品占整个出口量的50%,而这些认证做起来很困难,时间跨度很长。有时候有几项标准通不过,之前的市场开拓工作就全部付之东流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重汽正在通过国家实验室与国际知名认证机构合作来改变这种情况,宋进金表示,如果能实现国家间的认证互认,那将大大促进汽车产品的出口,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大好事。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出口一部东欧独联体区域经理丁磊也认为实现认证的国际互认相当急迫。
丁磊说一汽集团就此事已经向国务院以及商务部等部门打过几次报告,中俄总理会晤机制下关于标准的分委会就此事也谈判过几次,但都没什么结果。据悉,现在一汽对俄出口都采取不用认证的小批量方式,批量小就不能有效地占领市场,就不能有效投入人力、物力建立售后服务的体系,反过来也进一步影响开拓市场。
互认工作应提速
据悉认证的国际互认包括多个层次,既有多边互认,也有双边互认。但就国际现存的认证而言,欧洲的ECE认证应用最为广泛。如果实现与ECE互认将意味着可能与几十个国家实现互认,因此与欧洲认证互认显得更为重要。而与ECE的互认,即加入WP29(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法规中的1958协议。中国已是强调技术法规的全球协调统一的1998协议的缔约国,而强调统一认证的1958协议,中国并没有参加。此外,中国至今也尚未达成与非ECE认证国家和地区的认证。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开启汽车认证的国际互认是因为过去中国汽车很少出口,而进口却是我国汽车国际贸易的主流,实行独立的标准认证实际上是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一种,能够起到保护民族产业的作用。但是现在形势已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去年汽车出口数量已经超过进口,今年的出口形势依然增长迅猛,第一季度整车出口增长139%,小轿车增长458%,而整车出口仅占汽车产品出口的一小部分,2005年这一比例为18.7%。该人士认为此时若不着手打开壁垒,吃亏的将是自己。
认监委负责汽车认证管理的王昆个人认为早互认比晚互认好。因为汽车产品必将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出口产品,实现认证互认虽然为汽车进口打开方便之门,但从长远看,更大程度上是方便中国企业出口。如果等到中国的汽车出口像中国的鞋、纺织品一样有冲击力的时候再着手互认工作就比较困难,因为其他国家会考虑自己的产业利益对中国汽车产品“筑墙”,而不是“拆墙”。王昆还表示,在加入1958协议的问题上,中国可以借鉴韩国的方式。他介绍,韩国虽然加入了该协议,但并没有实现所有汽车产品认证的互认,只选取了个别零部件实现互认。ECE认证不同于中国的3C认证,ECE认证是先做零部件认证和系统认证,因此中国可以有选择地加入,比如加入现在出口量大的汽车轮胎和汽车玻璃等零部件产品认证。
实现互认还需假以时日
虽然促进汽车认证的国际间互认的呼声很高,但此事涉及方方面面,并不能一蹴而就。认监委的相关负责人认为我们为此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我们的认证制度还不够完善,去年推行的零部件认证就是完善该系统的工作之一。如果我们的制度不完善,就没有与对方谈判的资本,一旦实现互认,空白之处就只能听任摆布。同时,加入1958协议等互认工作还将需要商务部等几个部委共同努力,一方面牵涉到部委之间的合作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此事涉及的利益较多。
曾从事汽车标准认证工作的资深专家杜芳慈表示,因为加入该协议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一切都还在探讨之中,他预测中国实现同国际间的汽车认证互认还需要5~10年的时间。
|
对 汽车与公路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汽车与公路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