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医疗器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我新一代海上伤员救护装备显神威 |
|
http://cn.newmaker.com
6/9/2006 9:59:00 AM
佳工机电网
|
|
海上救生愈及时,遇难人员生还机会就愈大。海上救生系统对减少落水人员和伤员的残废和死亡率、提高士气,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但海上救护装备一直是个难题。令人欣喜的是,经过5年的科研攻关,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破解了这个难题,并于近日又实现了新的突破。
几十年攻关,海上救护装备破题
早在人民海军建立不久,我海军有关部门就专门组织有关科研人员,对海上落水人员的搜索定位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但是局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被救人员定位信息的传递基本上还是传承中国古代那种烽火狼烟般的传递模式———落水者通过对空中发射烟火,向搜索人员标示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有落水者在白天利用染色剂染色海水的办法,向搜索人员标示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
后来,我海军作战舰艇虽然配备了单舰卫生装备,但缺乏海上救护的“找”、“捞”、“救”等关键技术与装备,不能形成救护体系。所有这一切已经与现代化的现代海战不相匹配。
“海军要打胜仗,必须建好海上救护链!”时任海军医学研究所的褚新奇所长结合自己几十年的卫勤研究成果,响亮地提出了海上救护必须抓住“找”、“捞”、“救”三个关键环节的理论。海上救护装备就此破题。
年轻人挑担,老专家甘为人梯
张建是优秀的。1970年1月张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1995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生毕业,曾任海军医学研究所卫生勤务研究室副主任,现任海军医学研究所科技计划处副处长。近5年来,他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他先后被评为所“十杰”青年、青年科技之星、岗位成才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干部、海后十佳青年科技干部。
救生装备涉及“搜”、“捞”、“救”三个方面,包含着8类救护装备的研制,综合着卫星通信、自动控制、医疗救护等多项先进技术,许多技术在国内没有经验,国外也是首创。面对难题,课题组负责人张建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救生装备是用来战场救人的,我们一定要搞出来。”
成功总是伴随无比的艰辛。2002年上半年,在海试紧要关头,张建的父亲病逝,爱人脚骨折在家休息,母亲出车祸。所有这些只能化作了他在父亲遗像前的一句默祷:忠孝不能两全。
今年已62岁的褚新奇研究员,当年既是海上救护卫勤理论的提出者,更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褚新奇经常对同事们说,要让海军卫勤事业后继有人,老同志就是要甘为人梯。他不仅把课题组负责人的重担,受命于刚刚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的、年仅30岁的硕士研究生张建助理研究员,而且,为了给年轻科研人员更多的锻炼机会,他还把自己研究一半的成果无私的交给年轻人,自己花费心血为年轻人整理各种复杂材料。
搜、捞、救,救护技术海上显威
我们看到,在白浪滔滔的东海某海域,海战正酣,我海军某护卫舰突然受创,部分舰员受伤,数十名舰员落水,其中还有大量伤员。
搜寻信息化
受创护卫舰舰上的舰员迅速将舰上配带一滚筒打开,从中放出一扁形软状物并抛入海中。该软状物为某新型救生浮台,该浮台是选用某高性能新型橡胶布材料,设计为“船状”外形,正反两面可用,内部为十多个独立气室构成。该浮台被抛入水中不但不易翻转,而且在快速拖带时不易变形、沉没。
浮台进入海面浸水后,并自行充气神奇般地鼓成一圆形“救生筏”。落水舰员纷纷爬上救生浮台,以免长时间浸泡在海水中而引起体温过低及海洋有害生物的伤害。水中受伤舰员和救生浮台内的舰员,按压随身携带的某新型便携式定位仪,随即定位仪向空中发射救生信号。救生信号被我国产的定位卫星系统收获,精确定位落水人员的位置后,将救生信号和落水人员的地理位置信号迅速传递到距离落水人员最近的海上救生船计算机系统,经计算机系统处理救生信号后,在电脑显示屏上立即显示失事舰员的具体位置。指挥员即刻指令救生船、救护直升机火速驶往失事海域。课题组组长张建介绍说:“采用国产卫星定位系统搜救,是我们这次科研攻关的一个关键技术,因为战时可以避免受制于人。”
在搜救指挥中心,观看演练的一名驱逐舰舰长谈道:“如果说在风平浪静的大洋上搜寻一位落水者,犹如大海捞针,那么在海况海情复杂的大洋上搜寻一位落水者,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但是如果我们的舰艇上能装备上海军医学研究所研制的海上新型救护装备搜索系统,我们即便单枪匹马在海上作战,也不怕迷失方向,我们永远都会和祖国保持联系,永远都会受到部队的保护,打仗的勇气更足了!”
捞救多样化
救生船快要接近救生浮台时,救生船上的救生员拿出某新型浮索发射筒,对准救生浮台发射浮索,浮索准确无误地射向救生浮台,浮台待救人员接过浮索紧紧套住浮台后,救生船上的牵引机开始牵拉救生浮台。
该新型浮索发射筒,是我科研人员应用火箭推进原理,利用新工艺将火箭、救生索与发光漂浮体等新型材料有机合成,实现了远距离将救生浮索便捷、准确地抛射到待救人员附近,解决了在高海况条件下,救援船无法靠近待救人员实施援救的难题。同时,利用对浮索掺入发光漂浮体在夜晚发光,帮助提示待救人员发现目标。
救生浮台被拉近并贴紧救生船后,救生船上自上至下抛下一网状救生网,被救舰员顺着救生网纷纷向救生船上攀爬。同时,记者看到救生船上的4名救生员迅速放下某新型飘浮担架的同时,跳入海水抢救入水后无力爬出救生浮台的2名受伤舰员。
该飘浮担架在水中永远呈斜立式漂浮,当水中伤员被固定在担架上后,头部能完全露出水面,有效避免在水中飘浮时溺水。救生员用飘浮担架捆好受伤舰员,拖至救生船下,由救生船上专用吊车上的救生吊钩将其吊上救生船。
救治时效化
落水伤员被救上救生船后,医护人员根据伤员的伤情状况迅速分类。对重伤员进行早期治疗后,迅速送进直升机吊篮,由船载直升机运送至陆上医院。对急症伤员,通过数传、遥感等新技术,进行远程医疗。我们看到,在远程医疗卫生急救室,医疗人员接受陆上医院专家医术指导,成功地对3名急需手术治疗的重伤员,在舰陆两用手术台上进行了手术救治。
该两用手术台是海军医学研究所科研专家为了能及时完成海上伤员由作战舰艇转送医院船、代医院船之前的早期手术救治任务,提高救治率,研制了随时安装固定、撤收快捷,操作简单,重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台面升降范围大,海上环境适应强,可加装于各类舰艇的综合手术台。手术台是根据我国成年人的人体尺寸、重量及各种手术体位要求而设计的,能有效实施头颈部、胸腹部、四肢、泌尿及五官等手术。它不仅能有效抵抗海上大气盐雾腐蚀,还实现了海上手术“三固定”,即医生、伤员和手术台三者相对固定和同步运动的要求,保证舰船在摇摆情况下继续正常手术。
“海上救护装备演练圆满成功!”指挥中心传出了激动人心的报告。观看演练的科研专家宣布:海上系列救生装备的研究成果,综合了国内外各种救援装置的功能,在国内首次研制了“搜”、“捞”、“救”的整套装置,丰富了海上救护卫勤理论,构建了海上救护体系,推动了海上救护技术的科技进步。
■新闻缘起
海上救护装备难题,经过五年的科研攻关,被解放军海军医学研究所破解。这套新一代海上系列救生装备,实现了我军海上搜寻信息化、捞救多样化、救治时效化,探索了远距离、多手段、大批量、快速度、高效率的海上救护新路子。该系列装备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被评为“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在今年初“十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表彰大会上,课题组负责人、年仅三十五岁的海军医学研究所科技计划处副处长张建,受到了中央军委胡主席的亲切接见。近日,又传来喜讯,我海上救护装备实现了新的突破。
|
对 医疗设备/医疗器械 有何见解?请到 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