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863计划20年: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 |
|
http://cn.newmaker.com
6/2/2006 10:40:00 AM
佳工机电网
|
|
今年是国家863计划实施20周年。我国高技术的整体研发水平和能力在这20年有了很大提高,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指出,正是由于或部分由于“863”计划初期的支持,中国在诸如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信息网络、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药物、新材料等一大批世界公认的高技术领域,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另据专家抽样分析表明,由“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局部已形成优势;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进入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仍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基础上也有很大进步。“863”计划突破的关键技术在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下,使我国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具有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些产品开始形成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源头。
据悉,按照中央的要求,“863”计划已完成“十一五”布局。“十一五”期间,“863”计划继续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重点开展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在这5年,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产生;进一步凝炼目标、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关系国家战略层面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沿技术问题;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效率。在管理机制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使863计划管理朝着“科学、规范、高效、公正”的方向前进。
从上到下确定的目标是,力争通过未来五年实施“863”计划的努力,更进一步提高我国重点高技术领域及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大变革催生“863”计划
上世纪80年代初,新技术革命在全世界蓬勃发展。许多国家把发展高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纷纷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加以实施。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即“战略防御倡议”)、欧共体17国推出的“尤里卡计划”以及日本提出的“今后10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计划的实施,对世界高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面对这一国际形势,中国政府也强烈地意识到高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和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央,提出“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这份建议书得到了党中央和邓小平的高度重视。3月5日,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
经过广泛、全面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真正开始高技术研究应该说是始于‘863’计划”。据科技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当时,根据中央精神,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旨在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场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科技体制改革也在全国科技界全面启动。作为一项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期的特点。
“863”计划的时代特征
现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的马颂德,1986年回国时,“863”计划还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此后他从一名“863”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者到管理者,经历了“863计划”20年的发展历程。他认为,“863”计划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
体现在科技计划管理中的变化较为突出。首先是经费问题。在此之前,科研经费都是按照行政渠道划拨,科研项目由研究所或有关部门提出而不是通过竞争来获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研体制管理发生重大变化,改革对研究机构的拨款制度,按照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实行经费的分类管理;把一部分科技研发资金由按部门拨款改为竞争性评议。“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都分享了这一拨款制度改革的成果。
其次是管理问题。“863”计划采取的是专家负责制,实行专家决策管理。各领域成立专家委员会(组),充分发挥专家在咨询、评议以及决策管理中的作用,给专家更大的技术决策权,这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863”计划在拨款制度改革和专家决策管理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863”计划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科研管理在进一步提高公开性和科研人员参与性方面的改革。“863”计划中,除部分涉及军工项目外都是公开的,评审结果全部在网上公开;参与的科研单位也打破了部门、地区的界限,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社会各方面,采取招标或专家评议的方式,选取项目。集中优势力量,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确保计划的实施,体现了在科研管理方面的改革精神。
“863”计划启动时,对中国如何发展高技术还有许多争论。按照中央当时的要求,是“组织少数精干队伍,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积极跟踪,鼓励创新”。因此,如何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选择有限目标,精诚合作、联合攻关成为“863”计划专家委员会的主要工作。
“在‘863’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发展中国的高技术、高技术产业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一直是高层思考的问题。”马颂德介绍说。
“我所从事的是‘计算机与机器人视觉’的研究,与‘863’计划中的自动化领域的研究目标比较接近,就以这一领域为例。自动化领域分两个主题,除机器人外,还有CIMS技术(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制造业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在我国工业中所占的比例已高达8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GDP近40%。因此,发展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当时就在‘863’计划中具有重要地位。但CIMS在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一直争议较大。”马颂德强调说,“CIMS专家组既没有贪大求全,也没有放弃CIMS概念的前瞻性,而是提出了以集成技术为主的发展路线,紧密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动员广大科研人员深入到企业中去,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与需求,以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为基本出发点,把中国高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CIMS技术的道路。这也成为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而经过20年的实践,中国是否要搞高技术的争论已彻底成为历史”。
从跟踪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接受采访的科技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回顾说,“863”计划启动时是按照15年时间进行规划的。那时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刚刚起步,如何发展高技术、如何管理都是新课题。在研究世界高技术发展态势的同时,找准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方向,尽快“进入状态”是当时的要务,因此,我们曾把这15年分作“入轨”期、“攻坚”期、“决战”期。由此也可以看出,‘863’计划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完善中发展的。”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863”计划实施初期所选择的7个高技术领域中,科技部负责其中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5个领域共11个主题项目的组织实施。随着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的变化和国家对高技术发展的需求,遵循高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科技部适时地对“863”计划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和扩充。
1993年通信技术作为一个主题被列入信息领域;1996年7月,经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海洋高技术作为一个新领域(含3个主题)列入“863”计划。从1991~2000年,国家先后将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HJD-04型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信息安全作为专项以及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300)专题纳入“863”计划。
经过15年的成功实践,到2000年,“863”计划在中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已深入人心,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为我国一批战略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当年提出发展高技术还比较“奢侈”、不被理解的话,那么今天,发展高技术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在此基础上,2001年成为“863”计划不同寻常的新起点。
在2001年,国务院决定在“十五”期间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组织实施“863”计划。“如果把2000年前的‘863’计划称为中国‘863’的前期计划或前奏曲的话,2001年开始的‘863’计划已成为中国政府在高技术领域支持的最主要的国家科研计划”。马颂德评价道。
马颂德介绍说,“863”计划从1987~2000年,国家总投入共计110亿人民币,而“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民口“863”计划专项经费就达150亿元,占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比例不到10%,但比前15年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部门、地方和企业的投入,自筹及配套经费近300亿元。
“从‘十一五’开始的新的‘863’计划不仅在体量上有很大增长,而且更加重视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些重大战略高技术项目如微电子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基础软件、新一代显示技术、移动通信、超高速网络技术、微纳米技术、新一代核能技术、电动汽车、功能基因研究、生物芯片与基因药物等等都得到了大大加强。”马颂德说。
资料显示,“十五”期间,“863”计划根据“突出国家目标、结合市场需求,军民结合、以民为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在民口的6个领域共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19个主题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等27个重大专项。主题课题重点鼓励创新,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攻克重大关键技术为导向;重大专项则重点瞄准重大系统和工程,以市场、应用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
主题和重大专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前者主要依靠主题专家组,面向全社会发布指南,自由申请,同行专家评审;后者由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和业主负责,采取分课题招标和同行评议的方式组织,并在重大专项中广泛采用第三方监理和评估。在经费配置上,进一步体现突出重点的原则:一是在领域安排上,信息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及能源技术三个领域经费占民口总经费的比例接近65%;二是经费重点向重大专项倾斜,主题和重大专项两者经费总量之比为45:55;三是提高了课题特别是重大专项课题的支持强度,课题的平均支持强度为230万元,比前15年提高了一倍多。
根据中央的要求,“十五”期间,“863”计划由跟踪、模仿为主更多地向自主创新、重点跨越转变,以期在我国有相对优势和战略必争的关键高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调整,使得“863”计划在任务设计、部署以及管理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有关负责人指出,“十五”期间,“863”计划更突出对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主题项目的安排,更注重对可能形成重大成果的工程项目的集成创新,如电动汽车等项目,更强调企业的参与,更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有许多项目在执行中都采取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业主负责制。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863”计划从启动之初就提出了“公正、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863”精神,创新始终是“863”计划的主要内容,即使是在以跟踪模仿为主的计划初期,我们也做了许多创新的研究,比如基因工程研究、水下机器人研究等等,在“十五”期间更突出了这一特点,更着重考虑单项技术的原始性创新和重大产品、工程的集成创新,并通过主题和重大专项的方式分类组织实施,主题课题中还专门设置了前沿探索类课题,强化了创新导向。通过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软件、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平板显示技术、7000米水下机器人、电动汽车等一批重大专项有重点地进行技术攻关,对重大产品、装备或工程的集成性创新,解决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或急需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在高技术研究当中,“863”计划还将“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突出了知识产权目标并取得显效。“十五”期间,“863”计划获得的专利数几乎是前15年总和的3倍。
在继续组织实施“863”计划中,还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强高技术研究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十五”期间,更强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企业承担课题数占计划课题总数的比例已从“十五”初期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28%,经费更是占到了计划总量的40%。对具有较强产业化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群区域,实施了“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工作,现已认定153家基地,其中企业类126家,区域类27家。同时,较好地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在高技术发展方面的上下联动。如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磁悬浮等许多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得到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配套支持。
继续组织实施“863”计划的思考
“纵观‘863’计划的全部成果,尽管我们大大加强了在关键和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许多方面从无到有,掌握了自主知识产权,但具有原始性创新的成果还很少。如果我们在最具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的‘863’计划中都很少产生原始性创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就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与我国科学技术和人才总体水平有关,但我们必须从战略研究水平、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多方面寻找原因。”马颂德明确指出。
马颂德认为,在当前新形势下,对“863”计划的战略应有一个重新审视。首先就要考虑创新战略,“如果我们不能容忍失败,不能鼓励原始性创新,而只是把现有的技术集成起来满足于交账,那我们国家的自主创新就无从谈起。”其次,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再思考。“863”计划作为一个政府支持的计划,应该瞄准什么目标,如人民健康、环境保护、能源发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政府应在计划中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对如何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的问题也应进行深入思考。
|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