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印机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反思国产印机:德鲁巴看国内印机业差距 |
|
http://cn.newmaker.com
5/16/2006 7:59:00 PM
佳工机电网
|
|
德鲁巴后的冷思考
德鲁巴印刷展已经谢幕3个多月了,在展前及展后,国内各印刷媒体均从不同侧面做了最充分,最广泛的介绍与报道。令人遗憾的是,诸多评论极少从德鲁巴展会中联系国内印机业现状。有人对国际印机业做了这样的描述:一流队伍当数德国的“三驾马车”,二流队伍应为日本几大厂家,中国参展企业则属三流队伍。必须承认国内厂商与海德堡、曼罗兰、高宝、三菱、小森国际5大知名厂商相比确有差距,那么国内的产品在设计理念,结构创新,产品性能,工艺加工,材质选用,组装件及外购件,甚至印刷设备器材标准的制定上,到底存在哪些差距,差距有多大,从哪里入手才能缩短或者消除差距,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不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想与上述厂家竞争与抗衡,绝非易事。仅凭价格便宜的暂时优势,那就只能在中低档产品的市场上止步不前。一个制造企业没有自己的赶超目标,没有科学的过硬的赶超手段,没有一批赶超的技术人才,谈何把企业做大做强。
从德鲁巴展会上国际众多知名厂商的表现可以看出,印刷业与其他行业一样,已进入品牌消费的时代。品牌作为质量、性能、服务和企业文化的综合体现,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是企业重组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国际厂商凭借品牌、质量、服务,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占据而且还在扩大中国市场的份额,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它们从不以低廉价位取胜,而是以高质量、先进技术和周到服务去获取用户的认同。
相比之下,国内仍有为数不少的印机企业没有把培育企业品牌的重要性提到应有的高度;个别企业甚至认为胶印机印刷时速达到10000张也就足够了;有的企业多年存在的印刷机漏油及渗油问题至今也未得到彻底解决。售后服务差,备品备件供应不及时,更使用户叫苦不迭。这样的结果便是,在具有现代装备水平的国内报业及书刊、包装印刷企业中,很难看到国产印刷设备的踪影。偶尔一两台,也作拾遗补缺之用。
国内家电行业经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到独立创新,不过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并且走向世界。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的海尔,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要想成为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必须以一流产品和优质服务为基础,加大企业研发的投入,强化工艺设计能力,采用现代加工和管理手段,进而达到规模化的供应能力。惟有此,企业才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未来德鲁巴的真正亮点。否则,仅靠小改小革,永远摆脱不了中低档产品的圈子。
惟有强强联合
德鲁巴可以称之为印刷界的盛会,也是印刷技术的代名词。能够在德鲁巴展览会展出自己的产品、能够参观德鲁巴展览会都是印刷同仁引以为荣之事。今年的德鲁巴也不例外,参观厂家和观众都接近了历史最高水平。来自中国的参展商和参观人员也是历史之最,表明了中国的印刷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争取其印刷技术强国的地位。
然而,尽管我国印刷设备的制造技术发展很快,但和国外品牌相比,差距依然非常明显。首先从外观上看,国外设备总给人一种艺术享受,特别是KBA设备的弧形造型格外引人注目;而国产设备的外形还向国外上世纪90年代的机型靠拢,与国外设备相比至少有10年的差距。其次新技术,如自动上墨、双给纸机、无侧规定位、双收纸台、烫金及横切多功能组合单元等,在国外印刷设备上得到了普遍推广和使用;而国内印刷设备目前基本还局限于传统印刷。在速度上,国外印刷设备最高时速已经达到18000转;而15000转的时速对国内的制造商已是一道难以攻克的难关。
国内印机业和国外印机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实力上,而实力的凝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关键技术仍未过关,印刷单元的整体水平仍未达到规定要求。国产印刷机的平均水平仅能满足中等印刷产品的印刷要求。二是印刷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尤其与实践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多年的国内理论研究都局限于书本上,未能充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我们目前对印刷机的认识基本上仍停留在表面。三是经验设计在印刷机设计上仍占主导地位。目前国内印刷机设计主要以仿制和经验设计为主,因而对出现的问题无法给予正确的解释,这是导致印刷机设计水平长期低下的一个关键原因。四是协作厂家水平不能满足要求。很多协作厂家对印刷机的认识很肤浅,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能把自己的产品当成印刷机的一部分加以认真研究。从更广的层面来看,这与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有着直接关联。例如,德国的马贝克给纸机几乎是各大印刷机制造厂家的首选协作厂家,马贝克几乎成了给纸机的代名词。
要改变我国印刷机的现状,必须走强强联合道路,必须加强基础科研的研究,只有这样,国内印刷机制造技术才会有根本进步。国内印刷机制造技术和国外相比有明显差距,因而不能靠摸石头过河,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上海光华等国内部分印机企业所走之路将会强力推动国内印刷机制造技术向前发展。观察国内印机厂商,凡是合资合作的技术进步都比较快,闭关自守的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慢。要走联合之路,方能与时俱进。
当然,单靠联合还不行,还必须加强基础科研的研究,这是印刷技术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Intel公司之所以在芯片制造技术上长青不老,关键是其在理论研究上有重大进步,从0.3微米、0.18微米、0.12微米到今天的0.09微米的制造技术就是其长期科研积累的结果。同样德国的印刷设备也有一批高校长期为其进行基础科研研究,才使其一些关键技术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国内印机企业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印刷机上有成千上万个零件,是一个高度的机光电综合技术的缩影,如此复杂的技术,单靠经验设计是难以达到最佳工作要求的。因此,必须加强大师型人才的培养,没有大师型人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印刷设备。而国内目前可以称之为大师型的印刷技术人才寥寥无几,无法满足国内印刷机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大师型人才将是国内印刷高校的一个重要任务。
国内印机企业任重道远
由于基础薄弱,国内印机业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差距。
1.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差距大。上世纪末,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于印刷设备,使传统的印刷设备得以彻底改造。今年德鲁巴展会上展出的小森商业卷筒纸胶印机,速度达6万张/小时,能在14分49秒内完成3版活各2000张的印刷,并包括了换版等各种准备时间,且每版的过版纸都没有超过400张。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
2.市场占有率逐年降低,高档产品仍以进口为主。请见下表。从这些数据可看出:①进入21世纪的4年平均进口额为10.51亿美元,约占国内印刷设备市场的60%~65%,而国产印刷设备市场占有率仅为35%~40%。②1999~2003年印刷设备进口平均年增长35.5%,约为国内同期增长率的3倍。③胶印机是主要进口设备,2000~2003年胶印机平均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47.4%。目前,进口胶印机按价值计算约占市场的75%~80%。相应地,国产胶印机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0%~25%。
3.国内印机产品结构及企业结构不尽合理。前者,低档产品生产能力尤为过剩,供大于求;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主要依靠进口。后者,小而全的企业多,小而专且精的企业少,大而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具备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或集团则更少。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
1.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国内印机业整体实力较弱,印刷设备总产值还不如国外一个大的印机制造商的产值。如果不改变现状,将很难参与国际竞争。应引导、鼓励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法则,以资产为纽带,进行整合、重组,建立专业化的、小而精且强的专业企业,建立大而强的企业或集团。
2.产品研发的注意力应逐步由提高速度,转移到提高效率上。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企业往往把产品研发、产品改造的重点放在提高速度上,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设计理念应着重以人为本,注意环保,适应短版活多的新情况,全面提高产品的综合效率。高效率不仅包括高速度,更重要的是,机器的稳定可靠性及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现在的印刷品正向短版化,高质量,个性化,短周期方向发展,只有综合效率高的印刷设备才会受到欢迎。
3.加大科研投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研发能力薄弱是国内产品落后的根本原因。研发,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投入。而投入的不足,是目前印机业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应提倡联合开发,不同企业需要的共同技术可以联合开发,也可以由一个专业化的企业牵头,与相关企业签合同,联合开发。开发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产、学、研联合;可以产、学、研、用(户)联合;也可以与国外的有关企业合作,采用国际普遍使用的0EM方式合作。
4.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快走出去,将以国内市场为主改为国内外并举,逐步融入国际市场;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应积极创造条件,联合起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只要不断提高产品综合效率,提高销售和服务的策略和水平,我们就可以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三大平台差距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技术平台、制造平台、营销服务平台是目前国内印机企业表现出的最大差距。
第一,技术平台。目前国内印机业的主流设备基本以复制国外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相对较少,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研发机制,很多都是照搬照抄,没有成为技术开拓者。在国外,大公司一般都会专门制定技术研发预算,并将预算计入销售额中。国内不少企业总以成本低为荣,事实上,它们所指的成本,仅包含了劳动力、采购等,却忽略了同样重要的研发预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印机业,开始也以拷贝为主,但由于注重工艺的创新,不久便迅速崛起于世界之林。可见,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持续发展,将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
第二,制造平台。在许多细小环节的处理上,国内企业常常做得并不到位,比如表面处理、硬度处理、零件的精细加工等等,这便为质量的不稳定埋下了伏笔。国际制造商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配套供应链,合作贯穿于每一环节,很规范。而在国内,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相对发达地区的印机企业,在选择配套供应商时,由于本身对表面处理等环节的不注重,往往找一些实力不强、并不规范的供应商,造成质量隐患。建立完善、规范的社会配套体系是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营销服务平台。所谓国际品牌,首先是要国际化,而中国的多数品牌是区域化的。国际品牌追求的是整个营销体系的国际化扩张,而非局限于在本国的销售份额。但国内企业,由于中国市场很大,往往追求立足于本土市场,如果仅满足于此,就可能导致固步自封。此外,语言沟通能力及文化的差异也为中国企业建立国际化的营销体系制造了障碍。
在营销环节上,还涉及企业形象的问题。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前往德鲁巴参展的众多国际品牌的风貌。从整个展馆的布置,到产品的推介所使用的手段、技术,甚至工作人员的形象及服饰,各个层面的表现都很到位,整体规划很好。相形之下,中国企业的表现则要欠缺许多。
商业环境亟待整治是包括印机业在内的国内所有行业都必须正视的问题,而诚信缺失是症结所在。一个成熟、规范的营销体系得以顺利运作的首要前提是企业的信用保证,而国内企业却时常被诚信问题和债务问题所困扰。
在营销网络的建设方式上,国内外企业的差别也很大。国外企业普遍采用独家代理的形式,而非区域行为,然国内许多企业即便在本土市场作战,也“划区而治”,严重的条块分割致使营销网络的各个节点在职责与利益的行使与获得上均处于低水平,并由此产生恶性循环。
撇开上述因素,在人均产出或人员结构上国内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国际制造商一般只抓供应链两头:技术开发、装配和营销;而在国内,由于配套能力的不完善,企业往往要从头做到尾,需要的人工较多,生产设备、资金、场地等生产要素利用率较低。国内印机业真正做得比较大的,还是国有独资及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合资企业,它们相对来讲劳动力多,包袱重,在运营体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并不十分灵活。尽管目前国内企业尚有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大等优势,但再过若干年,当劳动力成本已经上升,又没有形成应有的技术、人才、营销网络优势时,势必会被其他拥有更多优势的同业所取代。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已有优势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思考做大还是做强;关注核心技术的研发;建立国际化营销网络等问题都值得重新审视。
不过有一点我们也必须承认,越来越多的国内印机企业正慢慢尝试走出国门,有的还在海外发展了代理商,虽然规模还不算大,它们已经意识到,竞争中的合作很有必要。
|
对 胶印机 有何见解?请到 胶印机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