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相关产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国际模具巨头“秘方车间”带不来先进技术 |
|
http://cn.newmaker.com
5/11/2006 2:34:00 PM
佳工机电网
|
|
5月8日在上海开幕的第11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规模比上届突增六成、展位销售爆棚、外资参展洽谈采购热情高涨。
这与此前市场显露的外国模具巨头纷纷登陆中国,布局设厂的势头相呼应,再次印证了中国模具市场受到全球业界新一轮追捧的事实。
“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一轮投资主角是模具装备制造外商,而这一轮闪亮登场的是模具制造外资。”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秦柯分析说。
外资盯上中国模具800亿元大蛋糕
模具制造是制造业的根基,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通讯产品中,六到八成的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
“十五”期间,我国的模具业得到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20%。2005年中国模具行业模具销售额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加上20多亿美元的进口份额,中国模具市场容量已达8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快速升级,这些因素导致优质精密模具的需求不断上升。专家预测,“十一五”期间,中国模具业市场份额将达1200亿元。
中国模具市场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国际模具企业的眼球。
在中国模具业快速发展、国际模具巨头热烈追捧之下,2004年第十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的规模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到5月8日开幕的第十一届展览会,规模更为惊人。模具世界三强之一的德国,还专门设立中德技术论坛机构。据统计,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模具业人员来中国寻宝。
其实,近年来,国际模具制造巨头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新一轮扩张,正如火如荼。
德国海拉吉林落户;日本丰田模具天津设厂;芬兰贝尔罗斯公司投资兴建的深圳模具制造厂不久前正式投产,专为电信、保健、电子、汽车等行业提供高档模具产品……
“国际模具工业巨头加速进军中国市场的新一轮战役已经打响。”业内人士这样说。
“秘方车间”频现独资模具企业 外商精打“小算盘”
外资进来为何采用独资方式而合资较少呢?
曾就职日资模具公司、后又自办企业的无锡国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品荣对外资的套路很是清楚:外资企业因为核心技术不愿外流,都不选择合资。
外资企业进入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与其配套的企业(即客户)一起进入,其特点是专业为单一客户服务、模具品种同样单一;二是自己进入中国。外资模具公司在中国,其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宜的钢材,赚取更多利润。
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外企业中,模具车间是“秘方车间”,外人是不能随便靠近的。在中国设厂,外资既有资金,又有自主技术,并不需要和中国企业合资。他们只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而且,他们把设计依然放在国外,通过网络传到他们在中国的企业。
“外资大量独资进入,对提高我国自身的模具水平无任何帮助。”戴品荣分析,“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再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和便宜的原材料,其竞争优势不言自明,其一直占领的高端模具市场中国企业更加无法进入,也就是说中资企业没有机会提升档次。中资企业最怕的是自身实力尚未增强,外资企业已对中国模具市场完成垄断。”
专家举例分析,日本的模具产能约占亚洲的20%。而模具行业人力成本中有70%以上是非核心技术人员。因此,现在日本模具业正逐渐将技术含量不高的模具件转向人力成本低的地区生产,比如中国、东南亚地区,只在本国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现在日本的模具价格与1998年相比下降了20%左右,这无疑增强了日本模具在世界模具市场上的竞争力。
专家:行业做强要进行二次开发
目前,我国模具业规模仅次于日本和美国,但大多集中在中低档领域,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偏低。据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制造业急需的精密、复杂冲压模具和塑料模具、轿车覆盖件模具、电子接插件等电子产品模具等,仍然大量依靠进口,模具产品的进出口逆差超过10多亿美元。
面对国外先进技术与高质量制品的挑战,专家指出,中资模具企业必须在模具产业链前端研究开发、人才建设和产业链后端检测以及信息服务上领先一步,才能使模具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将产业链打造得更加紧固和完善。
值得借鉴的是模具之乡浙江黄岩的企业家们已着手升级创新,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筹备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
对 模具相关产品 有何见解?请到 模具相关产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