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分手阵痛已过 重汽潍柴面临市场对抗 |
|
http://cn.newmaker.com
4/24/2006 10:27:00 AM
第一财经日报
|
|
4月19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柴动力”,2338.HK)董事长潭旭光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由于重型卡车和工程机械销售保持稳定态势,集团今年第一季度柴油发动机销售高达4.1万台,比去年同期增加2500台。
与此同时,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汽”)也发布了其今年一季度销售业绩:重型汽车14235辆,同比增长13%。在国内重卡市场持续下滑的形势下,中国重汽2006年逆势而上。
这意味着在去年12月底分手的两家企业平稳地度过了分手后的阵痛期。熟知内情的人士表示,其实早在分家前,两家企业就已暗自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以减少对对方的依赖。在经过四个多月的调整后,以中国重汽和潍柴动力为中心形成的两大卡车阵营,已经在市场上开始显现出对抗的态势。
重汽发动机自给自足
“停止采购潍柴发动机并没有对我们的整车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中国重汽宣传部部长倪桂祥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现在在发动机生产上已完全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他表示,实现发动机供应自给自足早已在中国重汽的计划之中,为此,中国重汽先后投入巨资扩充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下称“杭汽发”)的产能,同时还兴建了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杭汽发目前已能满足中国重汽绝大部分的发动机需求。2004年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为了避免同业竞争,作为当时潍柴母公司的中国重汽将旗下另一发动机生产企业杭汽发委托潍柴动力管理,并承诺未来由其收购,同时还收取了人民币8000万元的订金。不过由于双方关系转变,中国重汽已拒绝让潍柴收购杭汽发,并收回了杭汽发的管理权。
作为潍柴发动机的替代选择,中国重汽迅速提升了杭汽发的产量。从2005年11月的1800台到2006年3月份的5000台,短短5个月时间,产量增加近三倍。杭汽发的生产目标是:今年45000台,到“十一五”时10万台。
与此同时,中国重汽也加快了济南动力项目的建设。4月18日,中国重汽投资近10亿元打造的专门生产中国重汽发动机——济南动力有限公司(即章丘工厂)挂牌。
“章丘工厂目前已具备月产3000台的产能,加上杭汽发的产能,两个工厂的发动机产量已能满足中国重汽的需求。”倪桂祥表示,“3月份我们重卡的产量是6888台,4月份的目标是7500台。”
潍柴补足30%缺口
潍柴动力战略发展部副部长于升波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重汽已停止采购我们的发动机,但这对我们的影响已经过去。”潍柴动力已为重汽停止采购而闲置的产能找到了新出路,之前,淮柴近30%的发动机是卖给中国重汽的。
潍柴动力认为,两大原因促使集团迅速弥补了中国重汽退出后的缺口并略有增长:一是国内重型卡车和工程机械销售保持稳定态势;另外一个是新客户的开发。
“以前中国重汽是我们的母公司,中国重汽的很多竞争对手无法成为我们的客户,现在我们可选择的客户更多了。”于升波说,“比如,今年和重汽分开后,我们恢复了与一汽的合作。”
2005年8月,潍柴动力通过其控股公司潍柴投资收购湘火炬28%的股权从而成为湘火炬的控股股东,也间接控制了湘火炬的控股企业陕西重汽。陕西重汽和中国重汽以及潍柴动力同出“老重汽”,后来因为老重汽的解体而分家。目前陕西重汽已经成为潍柴动力最重要的客户之一。
竞争态势初显
中国重汽基本已形成自己的卡车产业链,并希望借助完整的卡车产业链在香港实现上市。而潍柴动力也通过控制陕西重汽延长了自己的产业链。同出“老重汽”门下的两个企业实际上已形成了两大对立竞争的卡车生产阵营。
从目前中国重卡市场情况来看,一汽解放使用的是锡柴发动机,东风使用的是东风康明斯发动机,这两家产品的技术平台和中国重汽及潍柴动力有很大区别。但中国重汽、潍柴动力两大生产阵营技术则同出一门,都是在奥地利斯泰尔重卡的技术平台发展衍生而来,相互之间的竞争性更强。
在发动机制造领域,潍柴和杭汽发曾经同属重汽的配套体系,而且潍柴还曾经一度托管杭汽发。中国重汽和潍柴动力分手后,潍柴动力有关人士曾表示,托管杭汽发等于给自己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
在重卡生产领域,陕西重汽的产品主要集中在15吨以上,而中国重汽主要在8吨~15吨,一汽、二汽都在8吨左右。也就是说,重卡的龙头企业中,陕西重汽和中国重汽的产品最为接近。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将最为激烈。
这两个同是出自“老重汽”的企业在形成各自独立的两大卡车生产阵营后,在市场上的对抗竞争态势已显露无遗。
|
对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有何见解?请到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