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认证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产能过剩直击中国经济“软肋” |
|
http://cn.newmaker.com
4/13/2006 9:35:00 AM
佳工机电网
|
|
“2005年,铁合金生产能力达2213万吨,开工率只有40%;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5亿千瓦以上,在建的包括一部分拟建的还有3亿千瓦以上,全部建完后中国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将超过8亿千瓦。作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德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只有1.21亿千瓦,法国达1.16亿千瓦,英国8000万千瓦。”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发布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当前中国的突出问题是某些行业产能增加过快,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2005年末,我国的钢铁、电解铝、水泥、电力、煤炭、纺织等11个行业均出现行业产能过剩集中释放的问题,在造成了巨大浪费的同时,直接导致了企业利润增长回落、亏损额直线上升甚至企业关闭;间接增加失业率,形成银行的呆坏账,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面临的又一个挑战。
投资过热弊端凸显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12月份11837亿元,增长24.2%),农村增长18.0%。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6%。与2004年相比,增幅回落15.5个百分点。就绝对额来说,这个增长率并不低,和国际比较也很高。但是利润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少数行业。而钢铁业利润还出现了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国亏损企业亏损额也在上升。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产业市场格局不一致,上游产业像石油、煤炭的特点是需求旺盛,因此价格上扬。而下游产业本身供给大于需求,市场给出压力使得这些企业价格下降,被迫接受动力能源原材料的上涨,这样一来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是齐头并进,而是两马奔驰当先,一马拖腿垫后,贸易顺差和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增长相对滞后。由于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因此,产能过剩问题凸显。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显示,以钢铁为例,由于从2003年开始的盲目投资,到2005年年底,钢铁的生产能力达到4.7亿吨,在建的能力是7000万吨,未建的能力是8000万吨。2005年,电解铝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030万吨,超过市场需求260万吨。汽车行业的产能目前产大于销200万辆,在建的生产能力还有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如果都建成的话,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分析:“当前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构性问题,品种性过剩。”一方面的原因是生产能力多了;另一方面是需求过少,需求不足也是过剩;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9.9%,但是存在结构性房地产投资过快,造成这些行业投资过大。
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看来,始于2003年的投资周期大约持续5年,当本轮投资周期结束时,巨大的产能开始集中释放的时候,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不可避免地到来,预计在2007年。
雷曼兄弟公司的经济学家们称,“中国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仍在升高,估计2005年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这使得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增加。”
2002年至200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年增速超过20%,2004年投资占GDP比重达到44%。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状况直接导致部分行业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
雷曼兄弟公司的经济学家表示,现在生产过剩的征兆急需调整投资和消费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否则,随着国外需求的减少或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可能减慢出口增长的速度,使中国的生产过剩陷入严重关头,被迫大大缩减生产。
通缩压力加大企业兼并重组不可避免
2003年年底,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是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经济学家樊纲对此回忆说,当年防经济过热并不是为了防过热本身,就是为了防止在经济过热过程中投资所产生的生产能力过剩,“就是要防今天的事情”。
“中国的经济热也是投资,冷也是投资,这个也没什么特殊,全世界的经济大概都这样。”有经济学家发出如此的感慨。
“过剩的问题越大,利润的空间越小,投资就会越少,总需求可能会越少,价格越不上涨,利润越趋于下降,这样恶性循环往下走。”樊纲表示。
据记者了解,最近几个月,一些南方的城市投资减少,总需求下降。樊纲解释这种现象:“即下一轮可能发生的情况是通货紧缩压力加大。而企业感受到的并不是生产腾空的过剩,而是需求不足。卖出去的东西少了,订单少了。”
投资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的,长时期的高积累、高投资必然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恶性循环,投资过热导致的生产过剩必须由消费需求来化解。也就是说,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会反过来变成需求增长速度下降的问题。
伴随着产能过剩的问题显现,通货紧缩的压力正在逐步加大。有专家预言,2006年,企业的兼并重组将不可避免地发生。
在樊纲看来,一个增长稳定的经济环境,对中小企业是最有利的。如果出现大的波动,中小企业被淘汰将首当其冲。2006年,诸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便预示着这一高潮年已经到来。2006年1月20日,邢台机械轧辊(集团)有限公司产权整体转让给中钢集团;1月18日,宝钢与马钢签署合作协议。另外,马钢正与国内另一特大钢铁企业酝酿进行较大合作,而宝钢2005年11月和武钢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除了国内钢铁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国际跨国钢铁巨头也将在2006年在华掀起并购潮。国际钢铁巨头米塔尔集团继去年出资25亿元收购37%的华菱管线股权后,现正紧锣密鼓地实施收购昆钢、包钢的计划;另一国际巨头--世界第二大钢铁巨头阿赛洛钢铁集团也正想方设法收购莱钢股份。
1400多家大小钢企面临着铁矿石价格高涨、钢铁价格下降、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前景堪忧。日前,西门子公司预测,未来中国的钢铁商最终将仅剩10家左右。但这正是中国钢铁行业进行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大好时机。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表示,在供给能力大于市场需求较多的情况下,市场竞争加剧,企业才会有调整结构的意愿和压力,市场也才有条件淘汰一部分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利用这个过剩进行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可以说产能过剩是挑战也是机遇。
吸纳有效需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2006年水、电、油价格的调整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推动滞后期的到来,大部分下游行业会面临更大的成本上升压力,产能过剩的现象将面临大面积扩散的风险。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就可能引发产能的全面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对过热的行业进行了一些调控和干预,使过剩的生产能力还没有敞开形成。现在,过剩生产的问题还不是特别严重,经济不会出现大的危机,是软着陆。”樊纲认为,当我们生产主体、经济主体对经济变量没有反应的时候、盲目性特别大的时候,政府的调控将不可避免。
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6年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是消费。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到由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让消费成为拉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角。在内需和外需上,以内需为主,在投资和消费中,以消费拉动为主;而在消费当中,则以城乡居民消费为主要拉动力。
“解决过剩问题的重点,不在于创造普通消费需求,而在于创造能够吸纳大量过剩产品的有效需求,”王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投资出现高增长主要是近年来住宅和汽车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使得与住宅和汽车生产相关最紧密的几个生产资料领域出现了明显短缺。这两年的投资高潮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造成的过剩也是在这几个领域,所以没有住宅和汽车的消费,就不可能吸纳这些过剩的产品。
因此,王建建议,还是要靠进一步解放住房和汽车的需求,比如在贷款按揭上给予变化。按照200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城市职工月收入3000元已占城市居民收入的20%。也就是说,20%的家庭收入在6000元,给这些家庭一个宽松的按揭贷款,让他们买房买车。比如住房贷款将首付从现在的30%降到5%或者实行零首付,这样会有更多的家庭进入买房行列。或者是加大政府廉租屋建设,这样也能消耗大量的产能。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向《中国发展观察》记者分析,“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说明分配机制没有理顺,有需求的人没有购买能力。改革开放27年,有一部分人群没有享受到改革的收益,政府要通过有效的转移支付,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促进消费的增长。”
“在拉动消费时,着重拉动的是边际消费倾向,这就要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使他们的消费预期和收入预期有所变化。”姚景源说。
如何避免产能过剩的危机?专家的共识是,一方面,需要扩大国内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一些行业中高耗能、高污染和技术落后的生产力;与此同时,理顺宏观体制和运行机制,消除产能过剩的体制性根基。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的政策调整适度、及时,在两、三年的时间内,通过逐步消化这些生产能力把它利用起来,关键是实现供求的平衡。这样,随着需求不断的增长,然后才有可能进入下一轮经济增长。”樊纲说。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2期
|
对 管理咨询/认证 有何见解?请到 管理咨询/认证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