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展区 >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展厅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e展厅 产品库 视频 新闻 技术文章 企业库 下载/样本 求购/论坛
  市场动态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图片新闻 | 新闻评论 佳工网行业新闻--给您更宽的视角 发表企业新闻 投稿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状况及趋势
http://cn.newmaker.com 3/9/2006 12:01:00 PM  佳工机电网
欢迎访问e展厅
展厅
2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展厅
手机, 调制解调器, 网管控制器, 光传输系统, 程控交换机, ...
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产业合作向纵深层次拓展,市场秩序和竞争不断规范,移动通信不仅推动了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

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状况
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态势依然良好,虽然用户年绝对增量开始减少,但移动通话量仍快速增长,移动通信收入比例上升,而且移动增值业务种类不断丰富、收入贡献日益增加,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日益明显。

移动电话用户年绝对增势趋缓 新增用户主要来自预付费用户
截至2005年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3亿,比2004年同期增长17.5%,增长速度下降了6.5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0.3部/百人,比2004年底提高4.4部/百人。2005年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5860万户,与自2001年开始连续四年每年超过6000万的增量相比,新增用户出现走低趋势。移动用户总体增长之所以放慢,主要是由于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地区的普及率已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使增长有限;另外,2005年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全面回落,竞争趋于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用户发展。

从移动用户的构成看,2005年,GSM用户依然占居移动用户的主体,市场份额高达91.3%,CDMA也有一定发展,其市场份额已从2004年同期的8.4%上升到8.7%,提升了约0.3个百分点;在新增用户中,有约81%的来自预付费用户,从而使预付费用户在用户总数中的比例由2004年的59.3%上升到2005年的62.7%。移动通信市场低端用户涌现,预付费用户(包括一人多卡)大幅增加。

移动通话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移动通话量仍保持快速增长,全年移动通话总时长累计达12508.8亿分钟,首次突破万亿分钟,比2004年同期增长32.6%。由于通话总时长基数日益庞大,因此移动通话量增长速度与前几年相比明显趋缓。

移动本地通话量仍是移动通话量的主要构成部分。2005年,移动本地通话时长累计达11788.6亿分钟,占移动通话总时长的比例高达94.24%,对移动通话时长增长贡献率为96.4%。

移动通信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比例上升
2005年全年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累计达到2616.4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7.2%,高于整个电信行业收入增长速度5.5个百分点。移动通信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定,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例达45.1%,比2004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对整个电信行业收入增长贡献率为63.2%。

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收入增长率仍低于用户增长率,但差距仅减小0.3个百分点,这与同期ARPU下降趋势减缓一致。同时,收入增长率与话务量增长率的差距也大大缩小,这主要得益于每分钟创收(ARPM)能力下降幅度的减小。ARPU与ARPM下降趋势减缓说明2005年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逐渐平息。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步伐加快 业务种类趋向多样化
近几年来,随着产业链的日益完善,移动增值业务获得了长足发展。除了SMS之外,MMS、CRBT(个性化回铃音)、IVR、WAP等业务发展迅速,音乐、游戏等应用业务快速成长,打破了移动增值业务以SMS收入为主的单一收入结构,为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带来动力。200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增值业务收入将近2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5%,增值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18.3%。

自中国移动于2003年5月率先推出CRBT业务后,市场反响热烈,2005年更是受到用户普遍欢迎,成为继SMS业务后另一个在移动增值业务领域的杀手级应用。2005年中国CRBT业务的用户渗透率可能已接近20%,用户数将达到8000万,市场规模可能达到30亿元。

受网速慢、费用高、业务单一等问题困扰,发展一直很不顺利的WAP业务,在2004年出现反弹迹象后,2005年保持了快速增长,2005年上半年WAP用户达到了120%的增长速度,2005年中国WAP用户可能超过5000万户,市场规模大致为12亿元。

IVR业务在2004年异军突起,成为移动增值业务中发展比较强劲的增长亮点。2005年,IVR的迅猛发展势头大有赶超WAP的趋势,2005年底IVR用户可能达到2000万户,市场规模超过20亿元。

此外,娱乐类业务如手机游戏、综合信息类业务如移动秘书、图铃下载类业务等在2005年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移动商务和移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行业应用实现了由部分试点到全面启动的突破,针对3G的大数据流量移动增值应用开始受到关注。

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与分流日益明显
与固定电话相比,2005年移动电话用户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值得注意的是,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新增用户的差距在2005年出现了反弹,达到了1993万户,这使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用户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到4300万户。固定电话新增用户出现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运营商业务发展策略的改变和移动通信资费的进一步下降,小灵通业务发展受到了抑制。截至2005年底,移动电话与固定电话用户的比值为1.12,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数是固定电话的1.52倍;如果考虑到小灵通的可移动性,移动电话加小灵通与传统固定电话用户的比值为1.81,移动电话加小灵通新增用户数为传统固定电话的4.34倍。

由于可移动性、灵活性以及实际使用资费的不断降低,在本地业务市场,移动话音对固网话音的替代效应日趋明显。2005年,固定电话本地通话量(含无线市话本地通话量)比上年增长5.6%,只有同期移动本地通话时长增长率的六分之一。自2002年开始,本地固定电话平均每用户每月通话次数持续下降,2005年更降至每用户每月167次。如果考虑到小灵通的特殊性,传统固定电话人均业务量的下降曲线将更为陡峭。而与此同时,由于移动业务量增长明显超过其用户增长,每用户每月通话时长(MOU)仍快速上升,2005年达到每用户每月250分钟。

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特点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仍然呈现“双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2005年,中国移动在国内移动运营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用户市场份额将近66%;中国联通用户市场份额较2004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为34.1%。

近几年,小灵通的快速发展对移动通信市场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截至2005年底,小灵通用户达到8533万户,占可移动电话用户(移动用户加小灵通用户)的17.8%。一方面移动资费的不断下降削弱了小灵通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随着3G牌照发放的临近,固网运营商对3G或移动通信许可的预期减少了对小灵通的投入,小灵通发展趋缓。新增用户由2004年的2758万户下降到2005年的2045万户,用户增长率也由2003年184%、2004年74%的超速发展下降到2005年的31.5%,小灵通进入相对合理发展期。

竞争手段由价格转向业务和品牌
2005年,移动运营商竞争的方式不再仅局限于价格战,而是更加重视业务创新和品牌竞争,寻求差异化优势成为竞争的重点。2005年中国移动提出了继续坚持“服务与业务领先”的战略重点,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也多次表示要大力发展增值业务。在业务创新的同时,业务和客户品牌的塑造和推广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目前中国移动在“移动梦网”品牌之下已包括SMS、WAP、彩信、百宝箱、IVR、CRBT和手机钱包等众多移动增值业务,涵盖游戏、娱乐、商务、生活、资讯等多个领域,大大拓展了“移动梦网”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吸引力。2005年,“移动梦网”在经历了2000年前的萌芽期、2000-2003年的蛮荒期、2004年的规范期后,进入了以门户整合为主的“精耕期”,强调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进一步整合营销和品牌。在客户品牌方面,进一步塑造“动感地带”的独特品牌,2005年提出了“我的特权升级,我就是M-ZONE人”的新口号,开展M计划即动感地带积分计划,继续在校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并与NBA结成联盟。与此同时,一向比较低调的神州行在2005年也活跃起来,“轻松由我”的品牌主张第一次鲜明地展现出来,与全球通、动感地带品牌交相辉映,可见中国移动欲通过全面的品牌战略保持竞争优势。

2003年3月,中国联通推出了无线数据业务品牌“联通无限”。2005年初,中国联通对包括“联通无限”在内的各个增值业务品牌和平台进行整合升级,推出了移动综合性门户网站Uni,包括Uni娱乐、Uni生活和Uni商务,它将许多子品牌放在同一门户当中,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另外,中国联通还根据不同的用户群特点,将旗下的四大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世界风”定位于高端;“新时空”主要针对中高端用户以及CDMA行业用户;“UP新势力”针对青少年用户,并塑造健康向上、富有朝气的形象;“如意通”针对大众用户,采取预付卡的形式,物美价廉,使用方便。虽然联通新的品牌规划有针对中国移动之嫌,但也显示出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正进入品牌和客户群都细分的时代,竞争手段不断升级。

移动数据业务成为竞争热点
电信市场正从一个同质化的大市场逐渐演变成一系列以客户方便性和娱乐为主的细分市场。面对未来市场竞争格局的不确定性,2005年移动运营商大力推动数据业务的发展,依靠丰富多彩的业务应用吸引用户、拓展市场,为未来3G的竞争奠定良好基础。2005年,除消息类业务外,手机音乐尤其成为运营商竞争的焦点,游戏、定位服务、手机电视、PTT等也开始受到移动运营商的青睐。

在消息类业务方面,2005年,“超女”节目带来短信狂潮,之后类似这种公众互动参与型文化消费中的短信竞争愈演愈烈。

在手机音乐方面,为了打造中国移动音乐媒体、大力推广彩铃业务,中国移动开通了包括“无线音乐排行榜”、“新碟首播”和“音乐礼品卡”三大栏目的移动梦网“MO音乐频道”,其中“无线音乐排行榜”与CCTV-MTV音乐盛典合作,“新碟首播”发布的最新流行专辑全部内容都来自于有实力的唱片公司和歌手。与此同时,联通也进入手机音乐市场,推出“丽音街”,并邀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其代言人,2005年底又成立“联通原创”音乐战略联盟,同时启动“UP新势力”原创音乐大赛。

在其他新业务方面,除了继续发展手机游戏、定位服务等,2005年中国移动开通了全网手机电视业务,联合主要手机厂商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推出了PTT业务。而中国联通也陆续推出了手机电视、魔幻短信等新业务。

竞争范围向整个价值链扩展
目前,传统的移动通信产业价值链正由链状结构向网状的产业生态系统演变。价值链的结构和价值链环节的地位将决定价值的分配模式,价值链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方面。价值链环节包括电信运营商、CP/SP、设备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及终端提供商等。为了避免成为单纯的“管道”、获取价值链上更多的利益,移动运营商日益重视与价值链各环节的合作,并有意识地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

在与CP/SP合作方面,移动运营商从自供自给的单一业务方式逐渐趋向于业内联合。2005年,中国移动在音乐、移动增值网站、无线应用等业务上,积极与业内企业联手。中国移动加强了与Google的合作,并且与华友世纪联合推出了中国首张手机唱片,另外,在无线应用业务推广方面与湖北电力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为了加强对整个产业价值链的控制、推进梦网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国移动完善MISC平台建设,并改变了与CP/SP的单一合作模式,根据合作层次的不同,与SP约定了15∶85、30∶70、50∶50三种新的分成合作模式。中国联通也全面加快了产业合作的步伐,与广电部门合作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从新华社获取手机电视新闻信息,与银行联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在移动数据业务方面与美国CHMS、DragonVenture等确立了合作关系,并发起成立“Uni战略合作伙伴联盟”,包括腾讯、TOM、盛大等20家SP成为Uni战略合作伙伴联盟的首批成员。

在终端控制方面,手机定制继续深化,为业务拓展提供了有效支撑。2005年中国移动“心机”业务向纵深发展,种类和款式不断丰富,机型从最初的10款左右增加到目前的几十款,合作的终端厂商也从最初的五六家扩大到十几家。为了加快手机音乐这个2005年最热门应用的发展,中国移动对音乐手机这一细分产品进行了定制。另外中国移动还定制了支持PTT对讲功能的诺基亚6102,这是诺基亚第一次为某一个运营商定制手机。2005年,中国联通为了加强终端市场化经营运作,成立了专门机构即终端管理中心,进行高、中、低端产品的全线定制。2月以超大规模推出了10多款“炫机”,机身上出现了中国联通的“中国结”标志,5月拥有国内首个复合品牌的超低端定制手机全面推向市场,11月抛出了总量达300万部的CDMA手机集采大单。
移动通信行业监管不断加强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为了适应电信行业向信息服务大行业转型的新形势,加快发展移动通信使其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三大引擎之一,电信监管部门结合市场发展状况,加快法制建设,积极推进资费管理改革,加强互联互通和服务质量管理,为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持续深化资费管理改革
2005年,电信资费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方面,延续多年的移动运营商话音业务网内网外差别定价走向终结;一方面,资费市场化取得初步进展。2005年9月,信息产业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电信业务资费管理方式的通知》,宣布将放开部分电信业务的定价权,其中国内长途通话费、国际长途通话费及港澳台长途通话费、移动漫游费和固定本地区间通话费由原来的政府定价改为上限管制,并下放资费套餐审批权。

新的资费监管方式赋予了包括移动通信企业在内的电信运营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将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实施更为有效的营销策略,降低进入门槛,让更多低端用户能够使用电话服务;同时也能促使企业加强自律意识,理性竞争,在越来越细化的市场竞争中能够灵活应对。不过资费市场化并不包括占移动通话时长将近95%的移动本地通话的资费,因此对移动通信市场影响不是很直接。

大力规范信息服务和手机市场
电信服务质量提高是长期的工作,2005年服务质量的法规建设取得新的进展。2005年4月20日,信息产业部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了《电信服务规范》。新的规范取代了已经试行5年的《电信服务标准(试行)》,升级了对电信服务质量的要求,对保护广大电信用户的权益、规范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移动通信方面,根据技术和业务的新进展,增加了新的内容,如针对短消息业务提出了具体的服务质量指标和通信质量指标。

为了进一步规范信息服务市场,2005年7月,信息产业部启动了统一SP代码的规划和整理工作,向六大基础运营商、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以及各相关短信服务提供者下发了三个文件的征求意见通知,三个文件分别为:《短信息服务提供者(SP)代码编号规划》、《短信息服务提供者(SP)代码申请、分配和收回方案》以及《短信息服务提供者(SP)代码调整实施框架方案》。

为解决用户关心的电信服务质量问题,监管部门还积极组织或配合其他部门开展了大量整顿和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的工作,为移动通信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2005年2月,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治理当前电信服务问题的指导意见》,针对社会关注的电信服务“不对等协议”、“短信陷阱”、“电信卡”问题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在2005年3月15日举办的电信服务研讨会上,信息产业部奚国华副部长全面阐释了电信服务监管的理念和做法,组织六大运营企业签署《电信服务自律公约》。2005年11月,信息产业部联合发改委、公安部、海关总署等七大部门公布了《移动电话机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专项整治手机市场秩序,对日渐猖獗的“黑手机”市场进行全面治理。

3G发展步入商用前冲刺阶段
我国3G牌照发放涉及技术和业务成熟性、竞争格局优化、知识产权问题、3G中国标准TD-SCDMA的发展等复杂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在3G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3G标准化、3G技术试验、三部委联合支持的TD-SCDMA研发和产业化专项、IPR谈判、3G监管政策研究等。2005年12月27日,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明确表示,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和准备,我国发展3G的条件已经具备。

TD-SCDMA专项测试取得积极进展
针对TD-SCDMA、WCDMA、CDMA2000三种国际主流3G制式,近年来,信息产业部组织实施了全球规模最大的3G技术网络试验,参与企业包括国内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国内外几十家系统和终端厂商。3G技术试验,主要有三个阶段:2001年6月到2003年8月,MTNet试验阶段(设备层面,即室内),考察技术设备成熟性;2003年10月到2004年9月,网络技术试验阶段(网络和业务,即外场),重点考察网络、终端和业务实际性能;2005年3月启动的3G第三阶段测试,主要是针对TD-SCDMA产业化的专项测试,对其他两个标准只进行补充内容测试。

2005年的专项测试是TD-SCDMA整体产业商业路线图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国家3G整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环节,体现出TD-SCDMA在我国3G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截至2005年12月,已经完成了所有TD-SCDMA系统的实验室测试和运营商外场测试,2006年初,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六大运营商建设TD-SCDMA基站,形成多厂家、多运营商的网络连续覆盖,以验证TD-SCDMA独立组网的各项功能特性和性能指标。三阶段测试结论表明,总体上WCDMA设备已经具备规模商用基础;2GHz频段的cdma20001X和1xEV-DO的系统设备已经成熟,已经具备规模商用基础;TD-SCDMA系统设备已经基本具备商用基础,终端有待实现芯片化和多厂家提供,从而进入产业化阶段。3G外场试验的完成,特别是TD-SCDMA产业化测试的顺利开展,预示着我国在3G技术商用方面已经做好准备,我国3G产业化发展已经到了关键时期。

运营商积极为3G做准备
2005年,随着政府态度的逐渐明朗,我国电信运营商真正进入3G实战准备阶段。3G的引入对运营商来说涉及网络升级、业务模式、资费、终端的配合、内容的提供等一系列问题。除了前文提及的以业务创新、终端定制、产业链整合等积累经验外,2005年各运营商加快了对3G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储备,初步敲定了未来的3G规划,为牌照发放后面临的建网投资进行准备,并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业务。

2005年,3G技术特别是TD-SCDMA技术进入了最后准备阶段,标准化和专利谈判取得实质进展,业务模式和商务模式不断跟进,政府态度开始明晰,企业翘首以待,3G已是箭在弦上。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手机/通信/网络设备的新闻:
·[图]罗德与施瓦茨助力爱立信实现开创性的基于无人机的5G覆盖和性能验证 9/30/2019
·[图]HMS Networks发布最新白皮书,披露5G工业通信独家研究 9/9/2019
·Avaya三星电子战略联盟打造企业IP通信方案 3/7/2006
·爱立信与惠普联手供统一通信解决方案 3/6/2006
·即时通信与P2P挑战VoIP 3/1/2006
·TD成国际通信标准台前幕后:三闯生死关 2/28/2006
·无线通信和宽带服务成美电信业主要增长点 2/5/2006
·爱立信发布2006年通信产业六大热点 1/22/2006
·TD-SCDMA正式颁布为通信行业标准 1/21/2006
·固话运营商如何避免被移动通信取代 1/19/2006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电子/通讯/办公文具展区 >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展厅 >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新闻

对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 有何见解?请到
手机/通信/网络设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