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汽车由“工业”重新定义为“产业” |
|
http://cn.newmaker.com
3/1/2006 11:32:00 AM
经济日报
|
|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然而,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紧缺等问题也日益突显。由急速膨胀转为平稳前进的中国汽车产业,不得不面临着如何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迎接这一挑战,不仅是企业界的事情,也同样需要政府部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汽车产业提出的特殊要求。
新政策将“工业”概念升级为“产业”,关注的视野扩展到整个与汽车相关的层面
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与1994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相比,新政策体现出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从“汽车工业”到“汽车产业”的升级。“汽车工业”的概念较为封闭和狭小,主要突出的是整车及零部件的制造环节,而“汽车产业”则把发展的内核扩展到整个汽车产业价值链,不仅包括制造环节,还涉及到汽车的销售、服务等环节。从新旧两个版本产业政策指导思想部分来看,1994年的产业政策强调的是“经济规模”、“支柱产业”,未涉及消费和市场。新产业政策强调的则是提高产业竞争力,满足消费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认为:“对汽车产业的调控要尽快实现几个转变,即从关注生产转向关注消费,从关注产业转向关注社会,从关注微观转向关注宏观,从人治转向法治,从管制转向服务。一句话,要从重视产业政策转向重视社会发展。以此为指导思想,才能更快地实现政府对汽车产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转变,发挥汽车产业对宏观经济以及现代化的推动潜力。”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GDP的增速可能在8%左右。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汽车产业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支柱产业的特征将形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介绍说,我国2003年由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在GDP的比例是1.8%,到2010年的时候,汽车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肯定要超过2%到2.5%。届时,从总量上来看,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特征会更加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提供的《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预测》估计:2010年,我国家庭轿车保有量将达到1466万辆;2020年,我国家庭轿车保有量将达到7200万辆,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有着绝对增长空间的行业现在增长势头已经出现,因此在我国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个过程中,汽车产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005年是新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旨在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保护本国特色化市场
在现在的背景下,汽车产业已经不是能不能发展,而是如何发展自主汽车产业,以期给中国经济带来最大的推动,并赢得更多的全球份额的问题。
北京大学教授薛旭撰文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从发展结局来看,无非是两个,一是中国汽车产业被外资垄断,中国其它产业,无法通过汽车消费发展获得市场,中国社会无法通过汽车产业获得利润与高水平就业岗位,这样中国就可能变成汽车纯消费国。产业结构改善,经济持续发展都受到一定局限。另一个前途则相反,在目前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作为国家关键产业,在一些特定条件甚至国家干预下进行发展。
事实上,综观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模式,无论是韩国还是巴西模式,都能够看到他们身后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规划处一位负责人表示,“汽车行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但又不是完全的竞争性行业,国家在政策上有时还要起一定的导向作用,仍然会有一定的产品控制和布局安排。”
“十五”计划画上句号的2005年,突然成为国内汽车产业政策出台频率最密集的一年。《汽车贸易政策》、《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自动进口许可证签发管理》、《进口车落地完税政策》、《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几大政策的合力而出,其主导方向、出台时机、约束力都在放出的一种强烈信号,表明政府部门正在加快对行业规范性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研究和制定。4月1日《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实施,或许是这一年中对国内汽车产业影响最大的一项政策。进口全散件或半散件组装汽车、进口车身(含驾驶室)、发动机两大总成装车等以及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总和达到该车型整车总价格的60%及以上的都构成“整车特征”,一旦构成“整车特征”,海关将按照整车税率计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业内人士认为,加入WTO后,我国正在研究和考虑采取多种措施来保护本国的自主汽车产业,《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的出台也有这样的背景。此举还有利于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向中国转移,迫使众多合资企业改变生产现状。在市场换技术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页即将翻过的时刻,种种迹象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弱势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首先必须立足于国家的市场特色化保护战略。
产业政策环境趋好,“十一五”规划推动产业升级,鼓励企业提升竞争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能力和竞争实力,这才是汽车产业规划一个根本性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确定一个目标。2004年6月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关于投资管理和准入管理、产品开发和技术政策以及零部件及相关产业政策、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汽车销售网络和汽车销售政策、还有汽车进口管理等等的一些指导方针,几乎都适合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规划是产业政策的延续和补充,但它涉及的内容比产业政策更广,细节设置也会更具有操作性。对于汽车产业来说,“十一五”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机会和挑战。薛旭教授认为,所谓的机会,就是借助中国自主创新的战略,解决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品牌空心化问题,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大转移的机会,构建中国汽车产业自主核心竞争能力。所谓挑战,则是在“十五”发展的背后,自主品牌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能不能够利用“十一五”规划,弥补和缩短这种差距,是每位汽车业者面临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在《对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我国汽车化水平将达到40辆/千人。届时,我国汽车工业将基本形成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市场开拓的主导能力;基本形成汽车产品自主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节能、节材、环保、安全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应用也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更深程度地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由于缺乏对产业竞争能力的详细要求与目标,对企业没有制定竞争能力的指标和考核的方法,企业工作中心,大多停留在产量的扩展,而并非竞争能力的扩张。经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国内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企业仍超过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更是超过4000家以上,竞争力仍然薄弱。陈斌指出,“十一五”期间要坚持把产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继续作为结构调整的主线;形成以结构优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产品结构基本合理的产业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使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中资、外资、合资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是国内汽车产业自主品牌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政策将引导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结合企业机制和发展战略的调整,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引导汽车产业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充分发挥已形成的市场、技术、资本、人才及管理优势,加快自主发展的步伐。目前三大汽车集团均制定了自主品牌发展的目标,上汽“十一五”战略目标是:到2010年将建成国际性汽车公司,整车规模达到200万辆,形成自主品牌经营体系。200万辆整车规模包括60万辆自主品牌车,同时含有将近4万到5万辆新能源车,销售收入翻番,达到3000亿元左右。一汽集团同样目标远大:到2010年总量销售为2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100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20%,销售收入达2200亿元。有理由相信,国家以产业科学布局为基准,为策动中国汽车产业质的飞跃而设定向好的政策环境,一定能够使中国有一批汽车企业真正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自主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国际性企业。
|
对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有何见解?请到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