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2006年工程机械行业掀外资并购浪潮 |
|
http://cn.newmaker.com
2/27/2006 11:54:00 AM
中国挖掘机械网
|
|
背景:行业景气度下降
受宏观调控明显影响的工程机械板块相关品种如桂柳工、河北宣工、徐工科技等纷纷呈活跃的态势,其中,河北宣工曾一度封于涨停,桂柳工也是连续多个交易日持续上扬。那么,其动能何在?它们走强的背后,究竟是哪些因素使然呢?
我们认为,工程机械行业正在展开的并购浪潮,是其得以背离行业基本面走强的主要原因。
应该说,2004年上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对于工程机械行业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一般地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景气度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基本上呈同步正相关的关系。不得不承认,工程机械行业在两面夹击下发展速度减慢,一方面要面临需求不断缩小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要承受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
从2004年第三季度开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景气低谷已经出现,加息和七大部委联合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整治力度等重大事件更是推迟了行业的复苏,在此背景下,不管哪一种经济类型的企业,其经营情况均较差,2004年度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呈现出的是“收入增、利润降”的尴尬局面。
现状:外资掘金中国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现有生产企业1008家,而资产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0家左右,10亿元以上的有四家,30亿元以上的企业就仅徐工集团一家。工程机械行业生产集中度低,面对外资的冲击,没有价格优势的中小企业必将纷纷出局,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势必出现大规模资产重组。而同时,工程机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程度逐步提高,全球工程机械产销重心有向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国内逐步转移的趋势。国外知名企业看中的就是国内企业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因此,外资对于国内工程机械企业的并购浪潮,便悄然展开。其中,卡特彼勒作为“财富500强”中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公司,将扮演主要角色。
卡特比勒公司的优势在挖掘机产品市场,尽管如此,它还是不得不面对斗山、常州现代、小松等外资公司的竞争压力,而在装载机和压路机区域卡特比勒完全不具备优势,国内品牌在性价比上占绝对上风。并购山工机械是卡特彼勒整合计划的第一个战果。2005年4月,卡特比勒公司收购了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40%的股份,将其纳入卡特彼勒的中国体系。拉开了机械行业与国际知名公司整合的序幕。3月10日,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出资130.8万元人民币和43.6万元人民币,以股权并购方式获得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权,成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其余60%股份卡特彼勒将会在适当时候收入囊中。
为什么采用参股方式而不采用合资方式呢?主要考虑这些上市公司在其国有股将来转让时,卡特彼勒如果有意,可使用优先购股权。如果无意发展,便放弃股份,可以说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退可守,进可攻,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因此可以说利用很少量的资金做了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山工机械是在中国装载机行业中排名第7,年生产能力达5000台,销售收入10亿元,其技术在国内同行中较为领先,并拥有完善的产品支持系统和规范的代理商网络。
通过少量资金,卡特比勒大幅度增加了在中国装载机市场所占的分额比例。当然,卡特比勒公司野心并不仅仅如此,该公司一直在谋求对徐工集团的收购。徐工集团2002年开始启动其改制计划,并在江苏省产权交易所挂牌面向全球寻找合作伙伴,最初入围的公司包括卡特彼勒、华平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凯雷亚洲投资公司、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三一重工等,虽然卡特彼勒以最快速度向徐工集团表示了并购愿望,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徐工集团对其心存疑虑。在2004年10月的第二轮筛选中,卡特彼勒出人意料最先出局,剩余全为清一色的金融资本——美国国际投资集团、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和凯雷亚洲投资公司。最终,徐工集团花落凯雷。
卡特比勒公司为何没能与徐工集团实现强强联手呢?主要原因在于,如果卡特比勒并购徐工,好处在于为徐工带来先进的技术,优秀的经营理念,同时也打开国际市场。但坏处是,可能对徐工集团多年来树立的品牌形象造成打击。从卡特比勒投资意向书中可以看到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强调全球一体化,限制使用原企业品牌,从其目的来看,意在将中国机械制造企业纳入其生产体系,而非帮助其发展。而凯雷投资是美国最大的一只私募基金,是一家专业从事资本投资而非实业投资的公司,与徐工集团不存在同业竞争关系,从根本上消除了发生上述风险的可能。
观察:卖了以后该做点什么?
二十多年的国企改制棋至中盘。有人质疑,在国企本位和地方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缺乏把握“国退洋进”的充分动机和能力。表面上看每一项国企改制都经过了严格的资产评估、层层审核和公开招标,但国企改制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屈服于国际资本的意志。
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苦衷。民营企业“靠不住”,国企民营化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之外的政治风险;交给企业自己回购也不放心,MBO常常摇摆在政策“雷区”;地方大型国企往往包袱沉重,员工安置和历史债务问题积重难返。这样,外资参股和购并俨然成为地方国资改革的救命稻草。
翻开各地政府颁发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地方上各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具有垄断资源和规模经济的大型国企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重点招商项目,在“招商引资”的大旗下,“靓女先嫁”的原则毫不含糊。不仅如此,出于通过招商引资提升地方政绩的经济激励,政府对于潜在的外来投资通常一路“绿灯”。为了留住外资,地方政府的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竞相攀比,有时甚至动用行政手段为外资收购敞开大门。
最早提出国企改制“新双轨制”弊端的经济学家钟伟认为,国企改制存在无序转让和产权垄断定价的严重问题。国有企业作为资金、设备、人员和土地的“要素组合”,有的企业插了“草标”就到资本市场上市了,却不创造任何价值;有更多的企业还未插草标,转眼间却已是换了主人、走了工人。
在地方政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在与外资的谈判合作中也很难取得对等的地位,甚至难以代表国有企业的真正利益。
为了解决大型国企积累下来的陈年旧账,地方政府急于引进外资以增量资金促进国企改制,但在缺乏外部市场有效制约和内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国企改制岂能简单“一卖了之”?国企改制原本就是两个层面的事情,一是产权改革,二是制度创新。从长远来看,制度远比产权更重要。国际上不少著名公司如沃尔玛、宜家等本身还是家族企业,其成功之道往往在于自身长期培育的产品、技术、运营模式等核心能力,同时构建了内部规范有效的激励制度。“国退洋进”之后,如何规范管理和制度创新,才是企业改制之后永续经营的出路。
虽然有专家认为,外资收购也并不是坏事,但随着中国的这些产业领军者纷纷被外资所“蚕食”,若干年后,中国的行业规则将由谁来制定?更让人忧虑的是,在外资未来的整合中,我们的多少行业将有可能沦为外资大鳄的加工厂,中国的产业发展前景如何预期?
关注:厦工被推到并购潮头
不过,失手徐工并未打乱卡特彼勒的扩张步伐。事实上,卡特彼勒盯上的企业并非一两家,其重新布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计划颇为庞大。根据最新消息,卡特彼勒计划并购曾经包括厦工股份、桂柳工、河北宣工、中联重科、G三一、潍柴动力等一大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
如此大规模并购计划,卡特彼勒到底打的什么算盘?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卡特比勒公司的轮式装载机市场一直稳居第一,年产量在12000台以上,是卡特彼勒公司仅次于挖掘机的主导产品。但由于中国机械制造企业的产品价廉物美而且技术能力提高很快,桂柳工2005年3季度的装载机产量就已经超过12000台,厦工股份生产的装载机也在市场上有巨大占有率,国内企业几乎把持着装载机市场100%的市场份额,因此,卡特彼勒收购目的就在于借助资本优势收购中国装载机行业,既能阻止中国企业对其领先地位的挑战,也抓住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市场资源。事实上,今年正成为卡特彼勒加快其动作的关键一年。卡特彼勒正不失时机地促进多年来的布局与谈判开花结果。
很简单,卡特比勒在徐工收购失手后,开始着眼国内装载机的一线企业厦工和桂柳工。而其中,厦工被收购的可能性最大。
厦工集团是中国500强和中国机械工业100强企业,也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目前集团资产总额近40亿元,去年销售总额42亿多元。去年,“厦工”牌装载机销售14540台,而今年前三个季度销量就达12615台,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首位。此外,厦工刚刚完成了134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建设和技术改造。
应该说,厦工股份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搬迁改造,2004年全部完成之后,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但是,产能的增长又恰逢下游需求量的萎缩,加之国有企业的机制缺陷,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自然备感压力。更重要的在于,中国龙工于前不久刚刚在香港主板上市,这无疑对厦工形成了进一步的冲击。号称中国第三大轮式装载机制造商的中国龙工,是其邻居厦工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厦工谋求对外重组的欲望自然就显得更加迫切。
当然,卡特比勒能否如愿以偿拿下厦工,尚存在一定的变数。但是,这种强烈的预期必然会引发二级市场上的积极反应。厦工股份、桂柳工、河北宣工等几只品种值得关注。另外,工程机械上市公司中的部分绩差或亏损品种,亦有望成为外资购并的首选对象,如建设机械、ST盛工等,亦应积极关注。
而需要指出的是,外资加速进入的规律是从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从生产低档产品向生产高档产品转变,最终对我国拥有自主知识品牌尤其是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重大装备制造业造成的压力愈来愈大。相关的行业内部整合也将随之展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能利用吸引好外资促进本国工业发展,又能保持和壮大民族品牌是机械工业行业内部急待考虑的重中之重。
结语:扛起民族品牌大旗
2006年是中国加入WTO后民族产业的最后保护年,我们还是希望自已能够扛起民族品牌大旗。
国际上那些知名品牌公司的确经济实力很强,但他们往往用大量资金收购国内知名品牌后,就将国内品牌雪藏,或者干脆消灭掉,最终还是发展他们的品牌,将我们的民族产业扼杀。所以,我们不会放弃自己的产业,也不会和外资进行合资。我相信包括我们在内的机械工程企业也不会轻易让外资收购的。
|
对 工程机械/建材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工程机械/建材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