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软肋渐露 中国汽车合资企业前途迷茫 |
|
http://cn.newmaker.com
2/14/2006 10:55:00 AM
中国工业报
|
|
在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下,中国政府对本国汽车工业的保护将大幅减少,市场越来越开放,从而使中国汽车工业柔弱的软肋日益暴露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在这种关键的时刻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关键决策?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路风教授的结论是,转向以自主开发为主是使中国汽车工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的惟一途径。
近日,在北京大学逸夫一楼一间稍显窄小、拥挤的办公室里,路风教授接受采访。一番寒暄过后,他将自己2005年出版的一本新书送给了记者,书名是《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记者知道,这本书实际上是路风教授2004年2月完成的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战略的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是2003年10月由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委托的同名研究课题的成果。原计划写1万多字就可以了,结果路风教授"把它弄大了",做成一份11万字的研究报告。此报告一出,有如石破天惊,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大讨论。
从大势上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一两年前相比,应该怎样评估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形势?路风说:"从大势上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政府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级政府部门强调自主品牌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倡自主创新的精神风气,这种号召即使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更何况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被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势必会对企业产生激励效应,全行业越来越感受到必须自主开发的压力。某汽车集团的一位副总裁最近就公开表示,在合资企业里搞自主开发将成为集团公司"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现在已经没有人讲"20年以后再搞自主创新"这样的话了。更重要的是,跨国公司以前经常通过向中国政府的行政部门施压来打压中国企业,今后这条路走不通了。
二是社会的舆论氛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强调自主创新后,自主创新成了媒体的风向标,在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获得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和自主创新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用尹同耀的话说,这是"对中国汽车人的鼓励和鞭策"。言必谈自主创新,已经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所谓"何龙之辩"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舆论氛围下出现的,龙永图因为讲了不该讲的话,很多网友立刻群起而攻之。与三大汽车集团曾经集体失语的情形不同的是,近来无论是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汽车生产企业联席会第九次会议上,还是在2005中国(广州)汽车发展论坛上,自主创新都成为重点议题。
三是自主品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2006年奇瑞将推出几款配备自主研发发动机的新车型,并已与23个国家签订了整车或CKD出口合同。而吉利2005年一是在香港成功借壳上市,二是成为在法兰克福车展上惟一受邀参展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的又一主力车型新产品自由舰7151CK1月8日在美国底特律车展上亮相。据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1~10月全国累计出口汽车13.5万辆,汽车出口数量第一次超过进口数量7000多辆。奇瑞、吉利、长城、哈飞和江淮等一批自主品牌企业功不可没。
如果把自主品牌企业与合资企业相比较,谁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强一些?路风教授的回答是明确的:自主品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于合资企业,因为合资企业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而自主品牌企业已经迈进"知其所以然"的门槛了。路风教授告诉记者,奇瑞2003年卖了9万辆车,2004年卖了8万辆车,2005年的销售则超过18.5万辆。他强调说,自主品牌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事实说明,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企业已经迅速成长起来,它们变得更加强大只是个时间问题。
|
对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 有何见解?请到 交通运输/海工装备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