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原材料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中国已成天胶最大消费国 内窘外迫危及产业安全 |
|
http://cn.newmaker.com
2/13/2006 12:19:00 PM
中国经济周刊
|
|
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但不足30%的自给率已经实破安全保障线。中国经历了国际铁矿石爆涨、国际油价攀升之后,应该对包括天然橡胶在内的国际原材料强化危机意识,保障产业安全。
国内市场:自给率已低于30%安全线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轮胎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大轮胎厂商普利斯通、米其林、固特异等纷纷到中国设厂,这已使中国超过美国、欧盟而一跃成为世界橡胶的最大消费国。此外,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中国跻身成为橡胶工业大国又一大原因。
而1998年以来,中国的橡胶自给率却在逐年降低。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天然橡胶的消费量为180万吨,但全国的产量仅有57万吨,自给率不足1/3。 2005年受台风影响,橡胶主产区海南省的产量下降,2005年的自给率更低于30%。业界公认,这是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线。
中国橡胶产业受产业结构、生产地域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当前的需求压力,存在“天灾人祸”并存影响产量和供给的局面。
一方面受制于土地因素,全国可用于植胶的胶园土地只有在海南全省、以及广东、云南和广西等四省区南部的少数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目前适合种植橡胶的土地,特别是连片土地越来越少,发展面临瓶颈。经过50余年的垦荒种植,目前全国的橡胶种植面积只有1000万亩左右。由于橡胶的产出不同于其他的农产品,产出周期比较长,少则也需要6-7年,因此很少有大的企业集团愿意在此行业投资,只有大型国有农场和一部分的散户农民从事橡胶的种植与收割,造成目前国内天然橡胶供给长期低数量徘徊的局面。
作为农业经济作物,橡胶的成长和收割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台风及旱灾,都会给橡胶的产出带来沉重打击。2005年遭受18号“达维”台风的重创,海南省的干胶产量锐减,业内预计,可能使中国2005年全年自有产量不足50万吨。
受植胶面积的制约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多年来中国的橡胶产量一直徘徊在50万吨左右的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橡胶消费的增长速度有相当大的差距。
由于地方民营橡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不规范和加工技术的缺乏,造成了橡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民种植橡胶往往在品种、生产、管理方面缺少技术和经验,加上民营胶厂规模小、加工水平低、也没有严格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体系,造成橡胶初级产品质量较差、加工的产出量较小,市场的价格较低。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民营橡胶的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比国有农场的产出低25-40%。
由于缺乏明晰的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扶持,我国企业在开发天然橡胶海外战略性资源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既然有国际市场原油短缺和涨价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这一前车之鉴,就应当从保护国家战略物资安全的高度和保护农业主要经济产业安全的角度来重视和发展橡胶产业,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国际市场:半月状“围剿”中国
与此同时,世界主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国和消费国都在加紧争夺对橡胶资源的实际控制权,并试图利用资源驾驭全球天然橡胶市场。
从主要生产国看:
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占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69%的三国,近年来大力推进橡胶工业化,限制天然橡胶原料的出口;
马来西亚:目前已由橡胶生产和出口大国变为进口国;
泰国:国内橡胶消费量只占总产量的10%,但泰国政府目前提出了改革橡胶发展体系的十项战略,将橡胶产业发展成国家的基础工业,国内橡胶的消费量要提高到30%以上;
印度:2001年起曾采取提供出口津贴的方式来刺激本国天然橡胶的出口,出口量由2001年的3700吨猛增到2004年的6.5万吨,2005年,印度政府决定将津贴缩减50%,同时加强了对橡胶出口的限制;
斯里兰卡:大力发展实芯轮胎工业,从而已不再对外出口天然橡胶。
随着生产国对自身产销控制的加大,国际橡胶价格垄断组织也孕育而生。
2002年,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在印尼巴厘岛成立了国际橡胶合作集团(ITRCO),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建旨在控制胶价的三国橡胶有限责任公司(IRCO)。进而,占世界天然橡胶出口总量90%的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越南和印度成立了天然橡胶“五国联盟”。
不少橡胶消费国也开始着手资源控制,主动出击,到产胶国投资建厂。日本、马来西亚、越南、法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已纷纷在主要产胶国投资,尽可能地占有海外天然橡胶资源,日本政府甚至可以为此向企业提供贴息贷款。
内功:保产能,保质量
中国橡胶产业要走出目前的尴尬状态,就应当加大对天然橡胶产业(主要是开荒、种植与管理)的国家投资力度。对中国来说,目前国家对天然橡胶产业的投入约占总产值的2%,远低于国家8%左右的支农平均水平,长期维持在这一水平必然影响农垦系统天然橡胶产业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
橡胶在内的战略资源性产业,目前中国都缺乏有效的预警与储备调节机制,以及橡胶物资的储备和调节机制。目前,建立国家橡胶产业灾害预警机制,建立天然橡胶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政府部门在加强灾害预防工作的同时,还应当鼓励橡胶种植单位和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并协调做好橡胶产业的农业保险工作。此外,作为经济预警系统的一种期货品种,健全和完善橡胶物资的储备和调节机制,以应对和缓解紧急情况和过分受制于国际市场状况的发生。
为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堵塞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农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尽快研究和制定《天然橡胶质量检测标准》,《天然橡胶保护法》或《天然橡胶管理保护条例》,加强对天然橡胶的保护和管理。
外功:“走出去”,骑上马送一程
打破橡胶生产的低水平徘徊局面,确保战略资源的安全供给,实施“走出去”战略应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走向外求供给和求销路并行之路。比如:到适合发展橡胶的国家收购或合作经营橡胶园;租用土地种植橡胶;建立橡胶加工企业和贸易企业。加快拓展境外投资、境外生产和境外经营,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国内外互补。
然而,单靠农垦企业自己实施"走出去发展"的战略肯定会面临一些难题,特别是橡胶种植业成长周期长,见效慢,国家对农业资源性项目给与特定的政策扶持尤显必要,可以考虑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实施中国的橡胶海外发展战略。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应该关注并给与支持的方面包括:
尽可能把农垦企业建设海外天然橡胶生产基地项目列入有关主管部门的发展规划,将国外橡胶种植计划也纳入国内计划给与同等的支持,同时使发展项目进入与项目所在国农业经济合作框架,既有利于国家对战略物资的统一部署,也有利于取得项目所在国政府的支持;
国家给予到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开展橡胶种植、橡胶加工,提升橡胶资源的供给能力的企业一定的资金扶持,如将国外购地费用、橡胶种苗中心、示范基地、员工培训中心及加工企业的设立列入国家农业项目进行扶持,并适当支持项目资本金;
支持赴海外发展的橡胶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橡胶企业取得内资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的优惠信贷支持;
企业在海外生产的橡胶产品及制品在返销国内时,给予免关税和减免进口环节增值税。
东盟各产胶国应该是中国 “走出去”的首选地区。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运输距离近,便于就地初加工和运回国内深加工,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中国与东盟各产胶国可以建立多种形式的橡胶贸易关系,其中建立境外生产基地,是可供选择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东盟产胶国取得经验之后,逐次向非洲或其他地区扩展,是一个务实的选择。(董敬军 作者单位: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
资料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产量 45.5 46.5 47.5 50.5 53.5 58 57 50
消费量 83.9 85.2 108 121.5 131 145.5 180 190
自给率 54.2% 54.6% 43.9% 41.6% 40.8% 39.9% 31.7% 26.3%
进口量 43 42.9 85.2 98.4 97 120 127 140
资料来源:据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战略部统计分析
|
对 工业原材料 有何见解?请到 工业原材料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