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原材料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破”“立”难行:钢铁业如何走出两难困境 |
|
http://cn.newmaker.com
2/6/2006 10:49:00 AM
佳工机电网
|
|
当前,我国钢铁业产能巨量过剩,钢铁业的结构失衡同样明显。在一方面要“压缩”、一方面要“拉长短腿”的“两难”困境面前,我国钢铁业应该积极应对,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
--需求放缓下的“增量”尴尬
2006的钢材需求市场显然还是不容乐观的。
2006年初国家宏观研究部门预计2006年我国各行业对钢材的总需求为3.36亿吨,比2005年增加10.12%,这一增幅较2004年和2005年增幅有所回落。
在国务院叫停江苏铁本、宁波建龙钢铁项目的这一年半时间里,钢材市场已经上演了一幕盛极而衰的短剧。尽管有被叫停者坚称自己的产品结构将是汽车板、家电板、造船板等替代进口的宽带板,是“国家钢铁产业政策鼓励的产品”,但市场演变还是证明了决策者的预见性。
2005年3月国内钢价在高位短暂盘旋后,4月份开始国内钢价一路下行,价格指数从3月份最高值138.33点骤降至8月份116.59点,降幅达15.72%。进入年底,震荡中价格继续下跌,高附加值的板材类产品也出现17.31%的降幅,其中热轧板卷降幅居然高达26.81%。
“现在优碳钢、合金钢也就只能卖个成本价。”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袁明观认为,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售价已跌到成本线以下,“肯定有部分企业要被淘汰”。
--总量过剩中的“虚缺”疑虑
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型建筑施工取材走的都是“进口”这条路。杭州一家较有名气的酒店前几年搞外部墙面装修,取材用的是从西班牙进口的3毫米板材,共计7万多立方米,花费人民币1亿元。
浙江物产金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生对此颇有感慨。他说,当前钢板材市场的供应“虚缺”仍然明显。对于一些新的镀铬、镀锌钢板材,国内缺乏相关研究开发人才,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是世界先进水平的,但技术工人还存在许多差距。
“光靠引进设备解决不了问题。”袁明观说,从装备规模上看,国内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已基本跟国际接轨,差距主要在工艺技术上。“所以现在国内每年还要进口2000万吨的优质钢材”。
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在某些钢材品种上的“取代进口运动”愈演愈烈,新一轮重复建设的隐患已经显现。以前国内市场上“板管比”低,国家有关部门曾号召提高这一比例,结果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仅2004年到2005年,全国板材产能就增加4000万吨,供过于求已无法避免。
业内人士分析说,到2010年,如果所有拟建项目完成,中国不锈钢产能将增长到1630万吨,需求却只能增长至800-1000万吨。不锈钢价格的下滑局面将再次形成。
--结构调整主线“破”“立”中行
宁波建龙因违规被叫停后,浙江省组织有关方面对这个项目进行了重组。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参与扩股重组,持股43.85%,取代原民营企业大股东成为第一大股东。
袁明观说,到2005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对宁波建龙的评估已经结束,土地评估已在进行,最后只需国家发改委的正式审批就可重新上马了,估计重新上马的时间在今年六七月份左右。
尽管坦言希望项目能尽快获批上马,但袁明观还表示,宏观调控确有必要,“再乱铺新的摊子,会引发行业内灾难性后果”。他认为,当前市场总量必须有所控制,作为企业而言,则应致力于提高工艺条件如原料结构、人员素质,加强培训工作,从而改善产品结构。
当前国内钢厂盈利空间的不断压缩已是不争事实。据统计,受国际海运铁矿石、石油价格上涨以及国内煤电、运输市场价格持续坚挺的影响,去年全行业生产成本在上年上涨47%的基础上,继续上涨了15%左右。在价格与成本双重压力下,纳入中国钢铁协会统计的66家大中型企业2005年实现利润同比下降了10.62%,其中11月份当月亏损面超过20%。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突出结构调整这个主线,拿出切实可操作的方案,包括拟定淘汰、缩减落后产能的政策框架和产业替代、就业转移等相关政策措施,同时控制被淘汰产能“私下”异地转移。显然,钢铁业接下来的产业调整和行情回调将是长期趋势,只有行业重组出现了实质性的突破,行情回暖才有坚实的基础。
|
对 工业原材料 有何见解?请到 工业原材料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