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粒/清选/储运机械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农机市场一直处于“热”状态 |
|
http://cn.newmaker.com
12/27/2005 9:27:00 AM
中国机械资讯网
|
|
年关逼近,迎面的空气变得更加生硬。然而,从农机市场吹来的风,似乎并没有冬天的痕迹。
“农机市场一直处于‘热’的状态。”在对记者说出这句话时,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明显地将喜悦写在脸上。他表示,2005年农机工业高增长的大局已定。
市场红火效益大增
据统计,2005年1~10月农机工业总产值已达875.2亿元,同比增长28.95%;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43.27亿元,同比增长34.12%。这两项指标均已与去年全年相当,而且前10个月的产销率超过98%。
高元恩预计,2005年全年这两项指标都将超过1000亿元。“这是把内燃机和水泵拿出去之后,农机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000亿元。”高元恩解释说,“在机械工业各行业中,农机工业今年的增速排名第四,高于各行业的平均增幅。”
业内专家认为,今年中央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用于补贴农机的资金超过11亿元,这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有效地拉动了需求。此外,据农业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各类农机专业组织和专业户已超过3200万个,从业人员达3800万人,年经营收入达2400多亿元。现在许多农民购机,特别是大中型农机,主要是为了开展经营活动,这也使大中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增长成为整个行业增长的主力军。当然,也不能否认,随着观念的转变,农村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从而加速了潜在需求的释放。
大中马力拖拉机仍然是最大的亮点。不少制造商认为,在2004年的“井喷”式增长之后,2005年的需求会变得平缓些,这使得不少大中拖生产厂家由于准备不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统计显示,1~11月大中拖的产量达到15.15万台,11月同比增幅高达78.07%,累计增幅为53.35%,预计全年产销量将达到16万台,再创新纪录。
小型拖拉机也一改往年连续下降的局面,1~10月生产了168万台,同比增长9.82%。1~11月收获机械和场上作业机械增长幅度较大,场上作业机械累计产量为14.63万台,同比增长了24.72%。去年收获机械的产销总量为4万多台,2005年可达6万多台,增幅较大。在小麦机产销比较平稳的情况下,水稻联合收割机已成为继大中型拖拉机后的另一亮点,产销量达4万余台,比去年增加了1万余台。此外玉米收割机的增长幅度也较大,仅山东一省就生产了2300多台。玉米收割机及插秧机也成为市场上的新亮点,产销形势都很不错。粮食加工机械同比增长了近20%,而其他加工机械则呈小幅下降趋势。农业运输机械继续呈下滑局面,同比下降了19.93%。
亮点纷呈的市场,给农机行业带来了一个少有的好收成。1~10月农机工业实现利润总额为29.19亿元,同比增长66.14%。特别是拖拉机行业由于大中型拖拉机比例的增加,使该行业一举改变了多年亏损的局面,实现利润总额达2.49亿元,同比增长1797%。
高元恩认为,效益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农机产品向大中型发展的趋势明显,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拖拉机行业。过去拖拉机行业之所以连年亏损,主要还是因产品结构不好所致。而在2005年,60马力以上拖拉机在大拖中所占的比例已超过了50%,70马力以上拖拉机已成为主要机型。大拖数量的增加表明,整个拖拉机行业的技术在升级。尽管今年以来小拖的产销、利润也有较大增长,但拖拉机行业利润的增长还是以大中拖为主。
“从总体来看,通过产品的升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中马力拖拉机、收获机等产品的迅速增长,已使整个农机行业的产值和效益明显提高,按照现在行业销售收入的利润总额计算,2005年农机行业的利润率已超过了3%,要比往年高出大约1个百分点。”高元恩说。
值得一提的是,农机产品出口也乘势攀高。1~10月农机出口交货值达70亿元,同比增长了32.33%。其中饲料加工设备、畜牧机械、农用运输车的出口交货值增长均超过了160%,配件增长了53%,农机具增长42.27%,拖拉机增长12.52%。前三个季度农机出口额(不含内燃机、水泵)达14.6亿美元,同比增长43.82%;进口额为7.06亿美元,同比下降12.33%。这些数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整体质量有明显的改善。
深层问题令人担忧
尽管2005年农机市场十分火爆,但火爆的背后仍潜藏着诸多问题。
从农机产品而言,农用运输车可能是降幅最大的行业,除了产业环境的变化外,政策环境的变化也明显抑制了需求。前三季度,全国农用运输车产量为144.3万台,同比下降8.15%。虽然这比2004年下降21%要来得平缓得多,但仍然与整个农机行业的高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长期以来针对农用运输车的优惠政策随着管理部门的变更而取消,成倍地增加了用户的负担,从而使市场需求急速下滑。四轮农用车(低速载货车)基本完成了与轻卡汽车的接轨。业内主要四轮农用车生产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已获得了汽车生产资格。三轮农用运输车(三轮汽车)由于在道路运输方面受到的制约越来越多,更多的用户已将三轮车作为一种辅助性生产工具,活动半径大大缩小。
总的来看,农用运输车行业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行业,其内涵正在萎缩,三轮农用运输车极有可能成为农用运输行业的代名词。不过,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农村市场极其广阔,再加上中国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农用运输车行业完全被汽车同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人为地限制或者歧视农用运输车,不仅对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发展不利,而且也是对广大农民多层次需求的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漠视。从中央一系列的扶持“三农”的政策来看,对农用运输车行业实行必要的优惠政策是合情合理的。
高元恩认为,农机行业属于真正的微利产业,尽管2005年的市场形势相当红火,但总体上企业的效益仍然较低。近几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升,使绝大多数企业不堪重负,在新产品研发和品牌培育上的投入捉襟见肘,多数企业徘徊于“价格竞争”层面,为维系市场份额拼得你死我活。统计显示,1~10月农机行业新产品产值只完成了74亿元,同比增长2.38%。
以上的问题不解决对于农机行业来说极可能是致命的。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是传统产品的过度竞争,一方面却是产品种类的匮乏,难以满足精细农业、效益农业以及农业多样性的需求。长此以往,国内农机企业会进一步失去竞争力和发展力。
近年来,虽然国内农机企业普遍感到挣钱难,但跨国农机企业却加速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我们看到,尽管国外的品牌农机比国产农机要贵得多,但仍然获得了不小的成功,即使是约翰·迪尔最先进、昂贵的拖拉机,在中国一样有买主。何以如此?品牌与技术使然,需求的多样性使然。可以预料的是,随着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安家落户,其制造成本将不断下降,这将对本土企业形成更大的压力。
与国外农机企业大举进入中国相对应的是,国内一些实力型农机企业更热衷于多业经营,虽然这与当年的农机上市公司纷纷投资高科技,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有所不同,但跨行业经营势必会分散企业的资源,不利于做强农机业务。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令人担忧的。
|
对 脱粒/清选/储运机械 有何见解?请到 脱粒/清选/储运机械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