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
|
| 按行业筛选 |
|
|
| 按产品筛选 |
|
|
| |
本产品全部新闻
|
|
|
|
永威投资谢忠高:IC业找不到杀手级应用 |
|
http://cn.newmaker.com
11/16/2005 12:07:00 PM
佳工机电网
|
|
谢忠高最近一直忙碌并且快乐着。他是永威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几天前,谢忠高刚刚赴上海与一贯难缠的欧洲基金经理们谈妥了永威投资第四轮基金的合作,立刻又有一份关于某个新项目的投资协议草案摆上他的案头。正在这时,传来的另一个消息让他原本已经极度疲惫的神经再度兴奋起来。原来,永威在硅谷投资的一家企业已经确定要被另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了。这种Venture Backed M&A(VC通过并购实现的一种退出方式)自然意味着他又能从中赚上一笔。
谢忠高在国内半导体行业算是个鼎鼎有名的人物,在这个行业近年来召开的每一场高级别会议上,经常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谢忠高说:“永威投资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寻找好项目的机会。”长时间的奔波下来,谢忠高所在的永威投资在半导体业内赢得了“天使”的美誉。而在创投界,“天使”本是用来形容那些专门投资尚处在“概念”阶段或者创业早期的企业的投资者的。
投资中芯国际成永威的名片
很多中国内地的公司最早听说永威投资可能是在2001年。而永威投资早在1995年就已经在中国台湾成立了,当时他们在中国台北和美国硅谷两地都设有办事处。中国内地是他们着手开辟的第三块市场。
2001年永威投资进入中国内地,可谓机缘巧合。当时,中国台湾半导体业发生了“地震”。台积电的张忠谋与时任中国台湾世大半导体总经理的张汝京斗法,张汝京落败之后辗转来到内地。永威投资也借此东风,随着张汝京的中芯国际一起西进中国内地。
中芯国际是永威投资在中国内地投资的第一个公司。中芯国际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永威投资获取的财务回报并不算丰厚,“中芯国际刚一上市,永威投资就抛掉了所持有股份的三分之一,收回了它在这个项目上的全部投入。剩下的三分之二,只等股价高的时候就可以抛出套现。”
但是这个项目后来成为永威投资的名片。谢忠高介绍说,这个项目给永威投资带来的更大收获其实在财务收入之外。由于中芯国际当前在国内半导体业的地位,使得创业企业通过这张名片认识了原本只活跃在中国台湾和硅谷的永威投资,一贯追捧好项目的永威投资开始受到急需资金的内地中小IC公司的追捧。为了更好地开拓大陆的半导体投资市场,永威投资继2001年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之后,2004年又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据谢忠高介绍,从2001年进入大陆到现在,永威投资在中国内地总计投资金额超过了一亿七千万美金,基本上都投向了半导体,“一共投资了十多个半导体项目。”“最近,永威在深圳投资了一家做手机IC的公司。我们觉得手机是未来应用的热门,不光可以做MP3,将来还会有手机电视这样的东西,所以我们投资了一家这样的公司。”他说。
不过从永威的投资策略来看,中芯国际却可以说是一个特例。“我们对张汝京很熟悉。当年,他在中国台北做中国台湾世大半导体的时候,我们就是他的投资者;后来世大卖给台积电,我们跟着赚了钱。然后张先生希望到中国内地去做中芯国际,我们依旧看好他,所以在其创建早期很快抓住机会就投了。”
然而一贯而言,永威投资几乎只对处于中期的项目感兴趣。
稳健的中期投资者
谢忠高和永威投资的知名似乎仅限于半导体业内,行业之外极少有人提及。当向他询问永威投资多年来的投资案例和数据时,谢忠高表现得十分低调,“台湾人有句话叫做,安安静静地赶快把三碗饭吃掉。所以人家在讲话的时候,我们在吃饭;人家讲完了,人家没饭吃,可能我已经吃饱了。虽然我们有这样的数据,但是从来不准备对外界公布。我们比较谨慎。”
不过谢忠高还是“不小心”透漏了一些情况。他说:“永威投资已经做到了第四只基金,我们将会把其中80%的资金,也就是大约2个多亿美金,投向中国内地。这四个盘子加起来,我们一共管理着大约10亿美金的资本。”在永威投资10亿美元的盘子里,首期1.5亿美金,第二个盘子大概2亿美金,第三个有3亿美金,第四个盘子也是3亿美金。
盘子不小,但是永威投资委员会6名成员加上8个投资经理,一共才14个人管理10亿美金,并且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把资金投出,如果都投资早期项目的话必然十分吃力。正因为如此,永威投资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中期投资者”。“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人手,我们不可能像IDGVC搜地毯那样做早期投资。而且,我们的盘子比较大,一出手一般就是上千万美金。这么大数额的资金刚成立的小公司也无法消化。”谢忠高解释道。
“对于投资的项目,我们的策略是要求必须十分稳健。10个案子8个失败的几率在我们这里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的投资经理都是非常有经验的人。他们都是年龄在40岁上下,曾经单独创过业,真正懂得创业期企业需求的人。就目前来看,在10个项目里面我们获得成功的大概能有6、7个。不然那些LP(Limited Parter, 创投基金的主要投资人)也不会重复投资我们。”谢忠高说。据了解,在为永威投资第四个盘子注资的LP中,有将近60%是上几个盘子的投资人。
虽然稳健很多时候能够让他们规避风险,但与稳健相伴相生的保守,有时候也会让他们断送一些令人兴奋的机会。百度便是一例。早先,永威投资董事会曾多次开会讨论百度的情况,但是由于过度谨慎而最终决定放弃了。而同样作为中早期投资者的德丰杰(DFJ)则在这个项目上赚了接近50倍的回报(按2005年10月26日收盘价计算)。谢忠高不无遗憾地说:“百度的案子就是让我们再看十遍,我们也还是不敢投。我们还没‘聪明’到敢投百度的地步。”
看空半导体业投资
作为IC领域的重量级投资者,永威反而率先看空这个行业,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惊诧,毕竟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新进来的VC巨头在这个领域还是十分活跃的。
不过,永威投资的判断好像的确如此。谢忠高透露,近几年来他们投资半导体企业的数目正在逐年下降。虽然诸如中星微、珠海炬力等国内多家规模较大的IC设计公司都正在积极酝酿上市,这种势头似乎正意味着IC行业即将掀起另一次发展高潮,但谢忠高看到的景象却完全不同。在他看来,大规模上市对风投介入该行业的意义并不明显。如果一个产业出现大规模的公司上市热潮,其实往往并不意味着投资高潮,却说明哺育期结束、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这时候往往也是风投该退出的时候了。“看半导体对我们来讲就像吃家常便饭一样。但是这方面的投资,我们还是越来越谨慎了。”他说。
谢忠高的记忆里,存有一件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通过这件事,他知道了彼时半导体的价值。那时候,他还在硅谷从事有关半导体的工作。有一次,他刚刚用手捧着一张硅片,立刻有英特尔的工程师走过来告诉他说:“小心!别弄坏了,这值几辆奔驰车呢。”
但是现在,按照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的说法,这个行业已经到了依靠称重对芯片进行估值的阶段。“如果从现在来看,估计那块硅片最多只配用来垫桌子。”谢忠高笑谈。在他眼里,世界范围内的半导体业正面临窘境,中国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看不到IC行业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会在哪里。做了很久半导体,一般来说,这个行业的趋势我们会看得很明显。比如从过去的286到386,存储容量从100M到1个G,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确定它一定会发生,然后就顺着这个趋势,找一家最厉害的公司投进去,肯定可以赚到钱。但是现在,我真的看不到(下一个杀手级应用)会在哪里。”他强调。
没有‘杀手级应用’,自然无法给IC设计公司带来订单。当应用前景不明朗的时候,IC设计公司们剩下能做的就是拼命打价格战了。毫无疑问,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的话,行业里每个人会活得很辛苦。
当IC投资前途看起来不再明朗之时,永威的投资经理们开始考虑涉足其他领域。为此,他们重新调整了投资航向,最终确定了四大领域。谢忠高说:“这四个领域听起来好像很集中,但是真正讲出来还是很宽泛。第一个行业当然还是半导体;第二个可以概括为“IT”,涵盖软件、硬件、互联网、通信等领域;第三个行业是显示屏,但是不一定只做屏,可能是做屏里面的玻璃,也可能是做屏里面的IC或者其他细分领域;第四个是成熟的消费品产业,这是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对我们而言反而有点像高科技。”
中国台湾“血统”
虽然人手不足对永威投资来讲确实是一大挑战。但是由于它在半导体行业里的名气很大,所以投资经理们甚至“不需要出门寻找案源”,内地送上门的半导体企业已经足够他们挑选。
但是对于永威设在中国台北的办事处而言,工作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在那里,永威投资的投资经理们不仅要常常出去寻找案子,而且还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来投资:中国台北的投资经理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分析出某个比较有前景领域,然后出面网罗甚至挖一批人过来,给投资让他们来运作。
“这是中国台湾创投和大多数内地创投的区别之一。”谢忠高说。在他看来,永威投资已经不能算做纯粹的中国台湾VC,“我们80%的新案子投资分布在中国内地,我们的投资资金95%来源于欧美投资者。而且,我认为一两年之后,我们在上海的办事处会比中国台北的还要大。”
不过,如果抛弃这些表面数据带来的地理特征,从深层次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经验来看,永威投资还是典型的中国台湾创投。“在过去十年中间,我们有着总共带领40多家公司上市的经验,主要是在中国台北和美国上市,有一小部分在中国香港上市。在国内的创投里面,估计很少有人做到。”谢忠告说,“当然国内股市不是我们爱玩的。中国台湾的股票市场非常好,而且中国台北和硅谷也是已经被证明了创业投资非常成功的两个地方。”
在谢忠高的眼里,除了一些有着中国台湾血统的VC比如汉鼎亚太、中经合等之外,能有这两个地方投资经验的创投其实并不多。而把他们的经验介绍到国内来是这些中国台湾VC拥有的一大优势。
和绝大多数VC一样,永威投资的投资经理在选择项目的时候,格外看重创业团队的重要性。谢忠高说:“我们不光要求创业团队里面CEO很强,还要求他的团队很强。”
其实从他们以往的投资经历来看,两类创业者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类就是由中国台湾转移过来的团队,这些人紧紧抓住了产业由中国台湾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再加上有丰富的业内经验从而成为他们的投资宠儿。譬如他们在大陆的成名作—中芯国际即属此类。“虽然大陆现在号称世界工厂。但是,你看看在长三角或者珠三角,真正制造业工厂的很多管理团队都是台湾人在做或者由台湾人带起来的。所以我们比较偏好中国台湾团队。大陆本土成长起来的团队,我们也在看,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合作过。”谢忠高总结说。
另一类是从国外回来创业的“海龟”。“我们讲的‘海龟’,不是说有点海外色彩、只喝过几年洋墨水就回来的人,而是在国外工作五年以上,懂得国外行业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人。”谢强调。
|
对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有何见解?请到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论坛 畅所欲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