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工机电网 在线工博会 我的佳工网 手机版 English
关键字  
  选择展区 >>
您的位置: 首页 >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展区 > > 新闻 > 正文 产品 会展 人才 帮助 | 注册 登录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按行业筛选
 按产品筛选
本产品全部新闻


市场动态  投稿 发布新闻
市场动态  |  企业新闻  |  技术动态  |  培训信息  |  新闻评论
传华虹和宏力合并 芯片代工格局将大变
http://cn.newmaker.com 11/1/2005 10:10:00 AM  佳工机电网
华虹NEC和宏力半导体这样两家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标兵一旦合并,极有可能改变中国整个代工市场的格局

一向热热闹闹的国内半导体制造行业,近两个月来却出现了罕有的寂静。屈指算来,能够挑起业内人士兴奋神经的,只有上个月初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聘请王宁国担任CEO的消息。此消息甫一宣布,立时便引得议论纷纷。

就在人们拭目以待,静观王宁国将如何操盘华虹的时候,却再无华虹集团和王宁国的消息了。距离王宁国赴任已有两月,人们心头的疑云也随之渐浓:由王宁国挂帅的华虹到底将走向何方?

最近,据接近王宁国和华虹集团的内部人士透露,当前的这种平静正是所谓的“静水流深”,它恰恰意味着大变局正在酝酿当中。

华虹、宏力合二为一?

在大家翘首等待王宁国动作的时候,一个传言在业内不胫而走:华虹NEC与上海宏力半导体将可能进行产业整合。对此,本刊记者曾询问宏力方面,但并未获得证实。

不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李珂告诉《互联网周刊》:“宏力和华虹正在商谈合并的事情,有可能华虹会合并宏力。目前双方还处于一个意向的阶段。” 业内资深观察家、《半导体国际》中国报道主编姚钢的说法则更加直接:“从内部掌握的消息来看,华虹和宏力两家企业很有可能在政府的捏合下,成为一家。”

合并的传闻似乎并未让业界感到意外。有关人士称,其实早在2003年,就有力量试图推动这两家半导体制造企业进行整合,但后来却因故无疾而终。

这一次酝酿合并的消息传出后,人们立刻将目光盯在了上海宏力半导体和华虹NEC身上。长期以来,这两家公司都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标兵而十分引人注目。

华虹NEC是华虹集团旗下最为重要的子公司,主要从事芯片的加工和制造。它成立于1997年,是国家为了推进业界著名的“909工程”而专门成立的企业。1999年,华虹NEC二期工程完成,拥有了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8英寸生产线。一时间,该公司成为了国内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一面大旗。

而宏力半导体的建设规划则延后至了2000年。而且,由于受到当时突然而至的世界半导体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宏力还放缓了工厂的建设进度,直到2003年才正式投产。

半导体制造业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其固定投资数额十分巨大。由于华虹NEC是国家“909工程”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它的建设费用几乎都来源于政府。而宏力半导体则注册于英属开曼群岛,并且吸引了一些社会资本进入,例如美国超捷半导体等。不过,据姚钢介绍,宏力更多的资金支持还是来自于政府。

正因为两家都存在着政府资金的支持,这也就成为合并可能性的一个基础。合并传言的另一个背景则是两家公司均业绩不佳。自2000年半导体市场陷入不景气周期之后,华虹NEC的业绩便显著下滑,逐渐失去了国内半导体业标杆企业的位置。宏力也同样受困于行业周期下行。姚钢指出:“由于碰到了产业低谷期,宏力的策略是等到产业重新起来以后再去建厂。当初他们估计半导体产业走出低谷期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但没想到2002年以后情况便开始逐渐改变了。”

如果把宏力面对产业低谷所采取的策略与几乎和它同时成立的中芯国际相比较,结果颇为耐人寻味。与宏力避开产业低谷的做法正好相反,中芯国际的策略是充分利用产业不景气期,加快投资建厂、加快扩张。到2004年,它已经在上海、北京和天津拥有了七座工厂,其中北京还建设了一条世界上最为先进的12英寸生产线。这样一来,中芯国际在产业布局和技术方面大大地超过了华虹NEC和宏力半导体等竞争对手。

在姚钢看来,正是宏力一开始的判断错误导致了它后来一步出错、步步出错,最终远远落在了中芯国际的后面,从而失去了和中芯国际一较高下的机会:“当初国家投资全力以赴支持宏力,而中芯国际则完全是靠海外的资金再加上一些自有资金发展起来的。但是,政府也需要一面旗帜,谁走在前面,它就会先支持谁,并以走在前面的企业来代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水平。”

“在Foundry(指代工)市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是半导体制造领域一条公认的箴言。姚钢认为,面对国内市场上已经遥遥领先的中芯国际,华虹NEC和宏力半导体几乎没有什么机会。

不过,虽然在代工领域已经落于对手,但形势的发展还是为华虹NEC和宏力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有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华虹集团希望上马先进的12英寸生产线,两家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必要变得非常迫切。

作出这一判断的根据在于投资建设12英寸生产线需要巨大的资金。据初步估计,建成一条12英寸生产线,总共大约需要20亿美元。而与宏力的合并,能够让华虹NEC节约部分资金。

事实上,宏力虽然在厂房的建设上延误了时机,最终仅建成了一条8英寸的生产线,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两座厂房均是其后按照12英寸规格的机型设计和建设的。这种 “小脚穿大鞋”的情况,给了华虹NEC与之合并、并利用其厂房上12英寸生产线的可能性。“这至少可以节约5亿美元。”姚钢分析说。

华虹棋局

在这个极有可能的合并背后,华虹集团(以下简称华虹)正在摆一盘规模庞大的棋局。

华虹上马12英寸生产线似乎理由充分。有消息称,国内第二代身份证的芯片订单将会交给华虹等四家厂商来生产,据估计这个市场将高达二百多亿元人民币。有分析师指出,要想在芯片制造领域获得大的发展,上12英寸生产线是必须的。此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代工企业的客户—那些依靠追求技术进步取胜的芯片设计公司们已经在技术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作为它们的下家,代工企业自然也必须跟上。

不过,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咨询人士看来,华虹的12英寸生产线项目必将面临坎坷荆途,“当前已经上了12英寸生产线的企业,几乎都还处于亏损之中。而一条12英寸的生产线必须要有二十多个设计公司才能养活,更关键的是,即使华虹建成了12英寸生产线也很难跟中芯国际、台积电等公司抢夺国际上的订单,如果仅靠国内市场恐怕很难支撑下去。”

无论如何,对于华虹来说,这注定将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资金是华虹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尽管有政府的扶持,但面对12英寸生产线的巨额投资,华虹还是曾一度裹足不前。华虹NEC合并宏力的消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出的。“由于可以利用宏力已经建好的12英寸规格的厂房,如果合并成功,华虹12英寸生产线的投资就可以省下不少。”李珂说,“此外,双方还可以整合8英寸生产线的资源。”

不过,李珂认为,只是合并还不够,华虹还必须通过上市筹资,“我觉得它的上市和12英寸线的建设应该是捆绑的。”而国泰君安证券的半导体产业分析师吴险峰却不认为当下是华虹上市的好时机。据他介绍,华虹NEC两年前就有了IPO的计划,但囿于其差强人意的市场表现而一直未能如愿。

尽管当前半导体市场复苏的迹象十分明显,但由于采用国际顶级折旧方式计算,中芯国际目前的财务状况并不好,而它在美国的股价也一直处于低位。“对投资者来说,中芯国际几乎就是中国芯片企业的标杆。它都表现不好,凭什么让投资者追捧你?”吴险峰这样说道。

华虹的融资之路看来也注定不会顺利。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它上市的决心和计划。集成电路网首席分析师赵元闯与华虹有着很深的往来。他告诉《互联网周刊》记者说:“华虹为了上市专门成立了一个公司—华虹半导体。这个公司的股东和华虹NEC的股东完全一样。”

华虹遇到的难题除了资金,还有人才。在半导体制造这个领域,高端人才的争夺一向十分激烈。此前曾有数位中高层离开中芯国际另谋他就,这让中芯国际董事长张汝京感到十分无奈。在今年的IC China高峰会上张汝京曾经自我解嘲说:“我们很高兴看到我们培养的人才到其他公司做了CEO,与原来的职位相比,他们可谓连升三级。”

在这些离开中芯国际的高层中,邱慈云是一个重要人物。邱是中芯国际负责天津厂区的营运副总,今年七月意外离职。邱的去向目前仍然还是个谜,业内普遍猜测他将到华虹就职。如果猜测成真,华虹将获得重要的技术负责人,因为邱有着丰富的管理12英寸厂的经验。另外,据中芯国际的内部人士透露,邱慈云本人在中芯国际很有号召力,一旦他转投华虹,很有可能有一批人会追随他。

挑起大梁的王宁国

在华虹酝酿的整盘棋局中,王宁国的到来可谓是非常关键的一着。在这个行业里,王宁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前,他曾在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提供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服务长达二十五年,离职前担任应用材料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亚洲区总裁。据一位在硅谷从事半导体行业的资深人士介绍,王宁国在世界半导体界,尤其是华人科技界,可谓是动见观瞻的人物。

此次王宁国投奔华虹,除了担任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CEO之外,还将担任华虹国际公司副董事长、CEO和总裁,以及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一出场就身兼多任,足见华虹集团董事会对其重视程度。

在芯片代工行业有着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俗称“名人造芯”。从台积电的张忠谋,到中芯国际的张汝京,莫不是强有力的“名人”领导。志向远大的华虹似乎也需要这样一位 “名人”,姚钢分析道。王宁国空降华虹,除了带来“名人效应”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来帮助华虹。在宣布就任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宁国刻意强调了自己在华虹的任务—将华虹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半导体公司。在他看来,“电子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

不过,致力于带领华虹“走出去”的王宁国,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恐怕就是如何给华虹集团这艘庞大的巨轮订立方向,是沿着华虹NEC的8英寸线为主,还是发展其他更高的生产线?

在谈到半导体制造企业的时候,李珂将其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做专业代工的,称为‘Foundry模式’,台积电、中芯国际都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类是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做的企业,包括设计、综合制造、系统集成等,这种方式被称为‘IDM模式’,三星和英特尔是典型代表。国际市场上80%的芯片企业都是做IDM的, Foundry模式只是上世纪90年代才从中国台湾兴起的。”

王宁国所说的华虹的国际化指的应是第二条道路。他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主要是由IDM所驱动的,由于背靠着中国这个巨大的电子市场,华虹应该成为国内的IDM公司。事实上,华虹也确实有条件成为国内领头的IDM公司,因为它旗下的诸多子公司几乎完整地覆盖了从设计、制造到集成的所有领域。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吴险峰指出:“如果华虹NEC希望在美国上市,那么与Foundry模式相比,采取美国投资者所熟悉的IDM模式更容易获得他们的肯定。”

王宁国的到来让华虹的上市计划清晰起来。但是,需要他动用影响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此前,中芯国际购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12英寸生产线设备的时候,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刻意刁难。据中芯国际的内部人士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汝京不得不赴美住了两个多月,专门与美国商务部进行谈判。

在经历了这样的事件之后,业内人士对有着更深政府背景的华虹集团能否在美国买到12英寸的生产设备倍感担忧。不过,赵元闯相信,王宁国在应用材料公司的经历会对华虹从美国购买设备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资料:华虹集团、华虹NEC与909工程

华虹NEC是华虹集团最主要的子公司,1995年,鉴于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严重落后于国外,原电子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加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报告。一年之后,国家对建设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的项目正式立项,这就是业界俗称的“909工程。”

1996年,作为“909工程”的主体承担单位,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上海华虹微电子与日本NEC公司合作,组建了上海华虹NEC作为该工程的主要承担者。同时,服务于这个工程的一系列公司也先后成立,包括上海虹日国际、上海华虹国际、北京华虹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

1998年,上海华虹微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系列子公司的投资管理型企业集团。但是,它的主体和标志性子公司仍然是华虹NEC。1999年,华虹NEC建立了我国内地第一条八英寸芯片代工生产线。

发表评论】【新闻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更多有关电子元器件及材料的新闻:
·IHS Markit表示,中国面板制造商开始主导大型液晶电视面板市场 4/30/2019
·台湾元器件上市公司景气度上升 10/31/2005
·全球半导体预计今年增6.6% 明年增8% 10/31/2005
·德塔特种线缆通过国防质量认证 10/29/2005
·电子元器件连接器及电缆组件前景看好 10/28/2005
·中芯发布Q3财报 销售额3.1亿美元 10/28/2005
·西门子完成并购RVSI Acuity CiMatrix公司 10/28/2005
·HUBER+SUHNER先进产品亮相中国国际通信展 10/28/2005
·市场需要更高集成度的光电传感器 10/27/2005
·移动设备市场繁荣 电池领域显商机 10/27/2005
查看与本新闻相关目录:

对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 有何见解?请到
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论坛 畅所欲言吧!





网站简介 | 企业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English | Showsbee | 会员登录  
© 1999-2024 newmaker.com. 佳工机电网·嘉工科技